他在农村开过超市,也曾经是走街串巷卖核桃、大枣的“小老板”。现在他开着一家榨油坊,坚持在创业之余向社会奉献爱心。他就是沁阳市西向镇解住村村民贺营军。
“真想不到,还有人能想到俺这些扫地的!”6月10日,在沁阳市太行农贸市场的一家榨油坊前,80余名环卫工人每人领到了2.5公斤装好的蜜橙,而发放这些蜜橙的就是贺营军。
“我的事儿不值得宣传,这都是应该的!”朴实、率性的贺营军说,几天前他上街时,看到一名外地果农正为卖不出去的蜜橙发愁,就上前问了问。当得知果农还有大量的蜜橙没有卖出时,他就出钱买了100多公斤蜜橙,送给当地的环卫工人。
“他做事就是这么不靠谱,想到哪就做到哪!”一旁正在忙碌的妻子严培培虽然话里有些责怪,但还是默默地支持他。
当天,发放完100多公斤蜜橙,贺营军开始了自己榨油坊的工作。在这个投资15万元的榨油坊里,贺营军与妻子一边招呼前来榨油的市民,一边忙着分拣原料、上料榨油,几十分钟后,鲜榨花生油的香气便四溢开来。
“俺是小军的老客户了,吃他这儿榨的油,俺就是吃个放心。”前来买油的沁阳市民武女士说。
让群众吃上放心、健康的食用油,是贺营军开办榨油坊的初衷。“我就是要让大家吃出以前的老味道!”贺营军说。
为了让群众吃出以前的老味道,贺营军四处考察,从南阳、温县、孟州等地选购无公害的有机农作物原料,确保油的品质。由于他选购的油料都是无公害的,所以成本也就比普通的油料要高。
贺营军特意对比了原料市场的价格:“拿我这儿的香油来说,我在南阳选的芝麻进价是9元1斤,2斤多的原料才能出1斤油,加上人工、水电等成本就要二十六七元,拿到市场上卖30元1斤,利润也就几块钱。”
靠着微薄的利润,贺营军夫妇勉强维持经营着榨油坊的生意。“从去年4月份开业至今,已经赔进去2万多元了。” 贺营军说,虽然客户慢慢多了,可他的生意依然没有火起来。
“有一些饭店老板找上门来做生意,但定的价格太低,他们要求往油里添加一些东西。”贺营军说,要做这样的生意,就要往油里掺假,这不是砸了自己的招牌吗?
贺营军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把榨油坊取名为“道德榨油坊”。他说,要做有道德、有良心的生意人,不干缺德的事儿,靠不法经营维持生意,那样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