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则报道,说某地的农家书屋唱起“空城计”,3年未借出一本书,成为摆设。对此,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农家书屋的相关配备与使用“太任性”,不能吸引农民的阅读兴趣。
其一,书本知识陈旧,脱离实际。北方介绍种甘蔗,旱地配发养鱼书,农民看了有什么用?其二,配备书籍没有针对性。时下,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儿童、妇女和老人,他们希望多一些儿童、营养保健之类的书籍,但农家书屋里这类书不多。其三,农技书籍少,废旧书籍多。农民需要的种养之类的科技书籍少,其他的非农技书籍又陈旧,且不符合农民口味。正如农民所说:“不需要的书有一大堆,需要的书一本都没有。”其四,农家书屋实行粗放式管理。许多书屋不是定时开放,而是长期铁将军把门,即使开放的,农民只能在农家书屋内阅读,不能借出在家中阅读,农民借阅不方便,造成书籍使用率低,让公共财政的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实在是一种浪费。
有的农家书屋,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上级领导来了,村里就组织农民到农家书屋当“演员”,领导一走,农家书屋也就锁门了。农家书屋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惠民工程,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了当务之急。
第一,各乡镇村要高度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配备和开放,力争达省标,违者,将追究其责任。第二,由农民选购书籍,并做到常换常新。第三,设立农家书屋专管员,每天开放。第四,扩大农家书屋的内涵,增设茶室、书画室、棋盘室等,吸引农民来这里读书、娱乐、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