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怀川,夏粮生产的捷报从丰收的田野上传来。
今年,我市夏粮生产在连年丰收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全市271万亩小麦平均单产比上年增产8.3公斤,达到破纪录的565.9公斤,实现夏粮生产“十三连增”。
6月6日,经国家小麦专家验收组现场实打验收,全市29个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49公斤,较去年增产11.2公斤。其中,温县30万亩整建制推进平均亩产达到660公斤,修武县郇封镇7.1万亩整乡推进平均亩产678.5公斤,修武县郇封镇万箱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98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一个个小麦生产上的历史新高,是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取得的最新成果,让我们一起感受夏粮丰收的魅力——
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抓手 强本固基保丰收
目前,我市小麦高标准粮田建设面积达115万亩,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42.4%,为今年小麦再夺丰收创造了条件。
高标准粮田建设是小麦丰产丰收的基础。正是因为我市始终坚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强本固基保丰收的基础来抓,才换来了今年小麦生产的喜人佳绩。
何为高标准粮田?简言之,就是要把耕地建成田地平整肥沃、排灌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粮田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资金整合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我市把规划作为高标准粮田建设的重要前提,以6县市为主体,组织农业、农开、土地、发改、水利、林业等部门人员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研,对土地逐乡、逐村、逐地块进行登记造册,高标准完成了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标准粮田179.4万亩。
我市启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以来,先后出台了全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高标准粮田建设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市财政每年都要拿出100万元对高标准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生产一线,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统筹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小农水重点县等涉农资金15.1亿元,已建成高标准粮田115万亩,使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以高产创建为载体 在小麦单产上求突破
持续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是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法宝。
我市人均耕地仅0.8亩,由于受耕地面积的制约,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总产行不通,所以只能从单产上求突破。
近年来,我市按照“高产攻关、核心区示范、万亩连片、整建制推进”的思路,不断扩大高产创建规模,培育出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温县整县推进等典型,为粮食高产由点到片、由片到面全面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我市小麦高产创建共承担29个农业部万亩示范片任务,总面积达到40.4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14.9%,平均亩产达649公斤。
我市把高产创建与发展种子产业结合起来,鼓励种子企业在高产攻关田综合运用技术手段,挖掘品种增产潜力,冲击高产纪录,提高品种声誉;在核心示范区建设品种综合性状展示区,探索配套生产集成技术,展现品种优良性状,提高商品性能;在万亩示范片建设品种繁育基地,通过示范区农民群众的示范种植、种子繁育,带动品种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每个高产创建示范片都做到了“六有”标准,即有创建主体、有行政负责人、有专家负责人、有产量目标、有技术规程、有奖罚措施;实行“六统一”模式,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良种供应、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病虫害防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产集成技术体系,做到了看有典型、学有样板,促进了大面积均衡增产。
通过狠抓粮食高产创建,我市小麦生产连年丰收,今年夏粮生产连创万亩示范片、整乡推进和整县推进三项最新纪录。
以推广集成技术为重点 均衡增产夺丰收
在今年夏粮生产中,我市不断摸索、试验和改进,采用了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粮食高产集成技术模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技术因素的增产效力得到充分发挥。
科学种田,良种是关键。我市采用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小麦高产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始终以当今最优的品种应用于小麦生产。我市先后成立了3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河南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分别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目前,我市小麦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累计有24个品种通过审定,其中6个品种通过国审,豫麦49—198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积极引进矮抗58、周麦系列等一批适合我市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加快了我市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产量水平不断实现新飞跃。今年,我市又重点推广了焦麦266、平安8号等我市种子企业选育的本地良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为我市小麦丰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全市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到101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37.3%,可生产优质小麦种子50万吨。
在今年小麦生产中,我市加大集成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增产潜力,重点推广普及了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节水灌溉、种子包衣、适期播种、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在综合分析土壤、水源、气候等各项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提出了培育冬前壮苗、加强早春管理、开展“一喷三防”等具体栽培管理措施,指导农民科学应变管理。
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小麦单产不断实现新的飞跃。修武县在小麦高产创建中,麦播时推广了深耕细耙、宽窄行精播等高产技术;春季麦田管理认真落实氨肥后移、“一喷三防”等管理措施,为今年小麦高产打下了基础。今年,该县小麦单产达到569公斤,比上年增加13.7公斤,创修武小麦生产史上最好成绩。
温县以平安种业公司为技术依托,开展小麦机械化耕种模式攻关,以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为重点,严格落实“六统一”技术路线,实现了整建制推进30万亩平均亩产660公斤的骄人成绩。
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 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
我市是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农机总量达64万台(套),亩均动力达1.43千瓦,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6%,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具有较好的基础。
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平时从事粮食生产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谁来种粮的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应对,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指导性文件,并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19.4万亩,占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51.7%;土地流转涉及29.5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48.7%,其中规模经营主体流转面积占全市流转总面积的53.9%。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329家,其中种植类合作社1805家,农机合作社504家;种粮大户达到1223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350家。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为粮食规模化经营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凭借规模、技术、机械等优势,粮食规模经营比一般农户家庭经营亩均增收200~400元。
全国种粮大户樊福宪,2013年注册了“温县润丰家庭农场”,是该县第一家家庭农场,目前流转土地5000余亩,依靠种植粮食,2014年纯收益为150余万元。
以完善服务体系为手段 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市把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人员包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作为解决农业技术棚架问题、服务粮食生产重要措施来抓,为今年小麦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农技推广区域站是我市为适应粮食生产发展需要、打破乡镇和涉农办事处行政区划界线、与高标准粮田建设相配套而打造的集培训、试验、咨询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技服务平台,打通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31个农技推广乡镇(区域)站,其中区域站25个,配备农技服务人员243人,使群众在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得到及时就近解决。温县北冷乡农技推广区域站是我市最先投入运行的区域站之一,区域站重点围绕该县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粮食生产开展技术服务,服务内容涉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技咨询、气象信息、现场诊断等方面内容,为区域内2个乡镇的农民提供从种到收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为今年小麦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该县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在整县推进当中成为最大亮点。
我市还依托区域站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共选聘农技指导员1368名,培育出2700多个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8万农户,建设56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为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传到农户,我市还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包村行动,全市抽调440名农技人员,下乡包村1725个,现场指导农民,强化技术措施落实,做到了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把粮食增产技术措施送到千家万户,指导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同时,我市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要求,积极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504家农机合作社有150多家为粮食生产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托管面积达10万亩。全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达到119家,拥有大中型植保机械738台,日作业能力15万亩,年防治面积250万亩次,初步具备了应对突发性病虫灾害的能力。
扎实有效的服务,使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了关键季节有人指导、遇到难题快速解决、科学种田有了依靠、粮食丰收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