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日前,我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焦作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次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该行动计划中,有关智能制造的表述成为亮点之一:面向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动有传统制造将“现代智造”转变。
坦白地说,即使从全球产业转型的纵横层面看,有关制造业的转型表述从未如当下一般纷乱——两化深度融合、德国工业4.0、美国产业互联网……而这些诸多概念背后的最大公约数,正是智能制造。
无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唤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而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切入点和主攻方向,这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和企业的主攻行动。
5月15日,在我市专门召开装备制造业工作推进会上,风神股份、中轴集团等19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负责人,共同把话题的焦点指向了智能制造,并一致认为:“要把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数字化工厂作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加快推广智能制造技术,打造智能装备。”
之所以将此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正在于装备制造业之于我市发挥着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多重作用。2014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30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9.7亿元、利税92.1亿元,分别增长16.4%、13.9%,分别占全市工业比重20.2%、18.4%。其中,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57家。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无疑既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按照专项行动计划,到2018年,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综合服务体系趋于完善,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两化深度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重要特征和创新驱动主要动力,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5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7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3个。其中,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中铝中州分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为2014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我市制造业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三是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焦作威纳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大军正致力于推进一个装备制造业创新服务平台,专门针对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对于专项行动计划的出台,郭大军兴奋不已:“在我市工业转型进入攻坚期的大背景下,专项行动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深化省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成果。”特别是促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化工、铝、食品、能源、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12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广泛普及,物联网、云计算实现规模化应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届时,90%以上大型企业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5%,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公共云服务平台和供应链云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75%。
提及对智能制造的理解,郭大军如是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认识和理解智能制造,即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和服务的智能化”。而对于大多数关注焦作空气质量的广大市民而言,对于专项行动计划的关注点则集中在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和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在专项行动计划中,除了重点领域智能化应用行动、互联网+能够制造培育行动之外,还有一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专门提出深化互联网、物联网在我市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毫无疑问,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肯定有助于实现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得到充分有效应用,增强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而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
6月17日,李克强总理提出,把装备制造确立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在回应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时说,技术改造主要应有企业去投资,政府投入要起到“药引子”的作用,还不能“打水漂”。那么,我市的技术改造及两化融合,又该需要怎么引、往哪引?
对此,我市早已认识到,工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没有企业群体的整体升级,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也必定无法实现。也正由此,我市正力图通过两化深度融合,促进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就成为企业再造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比如,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在两化深度融合中,大力推进数字化工程,在研发生产方面完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电子辅助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科研开发、工艺设计的协同,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
与此同时,在数字化制造方面,平原光电在精密机械加工车间建立了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完成数控机床数据传输、分布式数据控制实施,在复杂部件的制造上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不仅可提高劳动生产率30%,并通过有效的工艺仿真,减少生产错误20%~40%。
再以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实施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的两化深度融合工程MES系统项目,企业已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信息化意义下的工业化转变,现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平台,信息系统采用数据大集中的信息管理模式。据悉,该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已累计完成投资约2000万元。目前,该系统经过上线测试,已整体上线试运行,近期将开通ERP接口,可实现数据自动对接。
如此大手笔投入,效果究竟如何?据介绍,该项目实施完成后,经济效益颇为可观:订单响应速度由7周缩短为2小时,计划完成率由95%提高到100%,制造成本降低率降低5%,交货期缩短率由3天缩短到1天,劳动生产率提高30%,不良品质率由8%降低到2%,产品物料可追溯性达到85%,生产数据完整性达到100%。
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实施完成后,还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比如,企业可以最小的成本对出货的产品做出迅速准确最大限度地召回;实现生产品质的可控性,确保出货产品100%品质合格;实现设备使用时间的可控性,减少使用频率,降低生产损耗,节约能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优化的生产工艺、严格的品质控制和生产数据可追溯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公司竞争能力,对外培养客户对公司良好的信心,对内更好地满足生产管理要求,树立公司品牌形象。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工业化、信息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两化融合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推进融合发展的意志不能有丝毫动摇,并全力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谱写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新突破,必将开拓出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应用、更多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