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出台失独老人养老机构接收方案。日前,《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上述消息。此外,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正在进行改造,将成为专门接收失独老人的示范性养老机构。 (据《新京报》)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人成了计划生育政策的首批执行者。如今“失独老人”却成为公众沉重的社会话题。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独老人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难以回避。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我们对养老问题欠账太多,公办养老院、心理咨询机构、大病救助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太少,社区养老制度极不完善,致使很多失独家庭难以感受到政策红利带来的利好。
此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北京市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对失独、失能或70周岁及以上老人可安排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救助服务力度。同时,决定将第五社会福利院改造成为专门接收失独老人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作用”,为失独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他们能安享晚年。这是政府针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作出的最为有力的举措。
对于许多失独老人来说,如何面对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他们的心头之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因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机构严重不足,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对此,政府理应更加重视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改革力度和进度,并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实现养老机构资源合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切实让失独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实际上,多年来政府对失独家庭的关怀,大多还停留在纸面上,很少有具体有效的行动。此次,北京在解决失独老人养老问题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当了榜样,必定能让失独老人看到生活的希望,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其实,养老是个多元化的社会话题,不同情况的老年人对养老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前,政府公办养老机构严重不足,人们的养老服务需求和现实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单纯依靠政府机构和社区提供养老服务显然不现实。而对于失独老人群体来说,除了希望政府能提供常规的养老服务外,更希望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心灵慰藉。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激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公办机构养老等方面的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加大养老服务保障工作力度,真正让失独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另一方面,在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社会养老机构的补充作用,并加大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补助与个人缴交相结合的方式,号召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老人到私营的社会养老机构养老。这是改善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之,对于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我们除了从服务、经济、心理等层面加强分类帮助外,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建立良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帮助失独老人从社会关爱中找到心灵慰藉,切实让他们感受到“失独不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