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挤的城市道路上,车身轻巧、方便快捷的两轮电动车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但很多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的两轮电动车,并不是电动自行车,而是两个轮子的“摩托车”。今年4月23日,因驾驶电动“摩托车”撞伤行人,李某被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日前,该院以过失致人重伤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十个月。
【观点1+1】
@风开季节:对电动“摩托车”的界定游离于自行车及机动车之外,属于相关部门监管的真空地带,出现乱象是迟早的事。笔者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此重视起来,让血的教训少些、更少些。
@宿松何晓:毋庸置疑,驾驶电动“摩托车”撞伤了人,肯定要承担法律责任。交管部门应对电动“摩托车”加强监管,提高驾驶人的驾驶技术和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海东小子:支持法院的判决。既然李某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近年来,电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亟待相关部门加以规范。有些人认为电动车是非机动车,便不注意自己的驾驶行为,出了交通事故则想以非机动车为由逃避处罚。这起案件的审判结果告诉人们:驾驶电动车同样要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文静1078:不少城市的交管部门对电动“摩托车”的管理不够严格。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由电动“摩托车”引发的各种乱象和道路安全隐患。所以,我觉得电动“摩托车”应该被取缔。
@乐木可乐:现在的电动车还能叫电动车吗?这些车跑得甚至比摩托车还快,在马路上行驶很危险!相关部门应该严格规定电动车的生产标准!
@天真如此浪漫:建议应该让电动“摩托车”上牌照,但手续不能特别烦琐。
@蔡甸王启东:相关部门对电动“摩托车”的监管能否参照摩托车的管理方式呢?让车主上牌照,买交强险,驾驶人也得拿到相应的驾照才行。
@胜平王大头:法院对电动“摩托车”撞伤行人判刑之后,我们希望政府和交管部门能以此为契机,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特别要向公众展示各种因电动“摩托车”违章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引导公众增强遵守交通法规、培养文明驾驶习惯的意识。
@芳心云天:支持法院对电动“摩托车”撞伤行人判刑的判决,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力度,从源头抓起,消除安全隐患,责令厂家修改设计方案,将车速调控到安全行驶的范围内;车主也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限速行驶。
@生活不是买卖:电动“摩托车”没有错,错的是人!现在,不少人开着电动“摩托车”,就像是舒马赫一样“威风”,横冲直撞,招摇过市,这样下去不出事才怪呢!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监管,这对车主和行人都是好事!
【下期话题】
创业与学业
创业已经成为眼下的“流行曲”,上海嘉定中光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于晓(化名)也偷偷加入到创业大军,和朋友一起开起“微店”,专营韩国日用化妆品。为了创业赚钱,他屡屡旷课,有的老师甚至提出学校应该让其退学。经过讨论,校方并没有让于晓退学,而是为其量身定制一张课程表,由该学生选择自己希望获得的知识。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