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她潜心研究先进的耳科治疗技术;因为技术过硬,每天都会有很多患者前来找她诊治,接诊、查房、做手术……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她,就是2014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王燕玲。
继续深造解难题
日前,记者在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见到了刚刚为患者做完手术的王燕玲,在病房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后,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
2006年,王燕玲发现,一些前来就诊的中耳炎患者,在进行了常规的鼓膜修补术后,听力非但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反而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听力下降的现象。“由于当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有限,我对这个课题还处于探究和资料收集阶段,需要进行深入学习。”王燕玲说。
2008年,王燕玲考取了郑州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的非定向研究生,主要研究耳显微外科及听力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王燕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得了广阔的研究空间。“鼓室硬化症是耳科临床近年来逐步被认识的疾病,随着鼓室成形术的广泛开展和手术显微镜的普遍应用,该病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王燕玲说。在翻阅大量的资料后,她发现这项研究的资料相对较少,且在国内几乎处于空白领域。
在研究中,王燕玲发现,面对这类疾病,由于缺乏必要的诊断依据,导致真正的病症不能直接被诊断出来,患者前来就诊时,往往按残余性中耳炎进行鼓膜修补术,致使部分残余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得不到改善,还要进行第二次手术,把钙化病灶全部清除干净,然后进行听骨链重建后,才能最终治愈。对此,王燕玲坦言,在这个阶段,由于医生在术前对患者病情评估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医患双方沟通不能有效进行,极易引发医患纠纷。更让人痛心的是,有些家庭困难的患者干脆就放弃了第二次手术治疗。
不辞辛苦忙研究
读研期间,王燕玲接触到了很多患者的病例,为了收集更加详尽的临床病例,她经常焦作、郑州两地跑。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在导师和同事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有效的临床病例。最终,她整理出132例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
除了临床病例,一项课题的研究还应该包括文字材料。王燕玲说,国内有关鼓室硬化症的文献较少,总共只有50余篇,而且还都是基础性研究,关于临床及手术方面的资料很少,关于鼓室硬化症术前诊断方面可参考的文献为零。随后,她开始侧重外文资料的研读,可另外一个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
由于这些文献都是英语,一些新的医疗术语让王燕玲十分头疼。整整4个月的时间,她完全泡在了这些难懂的英语文献中。“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时,我就会去查找更多的文献,从中求证后最终找到正确的中文释义。”王燕玲对记者说,“同时我还会求助互联网,加入一些英文学术交流群,让五湖四海的网友们帮忙翻译。当时,我的一位师姐在被国内耳鼻喉科医生称为世界耳鼻喉科领域殿堂级的科研机构——美国豪斯研究所进行科研课题,她经常会给我传来许多已经被翻译完成的中文资料,这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王燕玲一边收集文献资料,一边开始进行临床研究。这时候,她才发现,如果将文献资料中难懂的内容和临床结合,让它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许多难题就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试想一下,我当时如果放弃了,那么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结果了。”王燕玲说。
王燕玲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再加上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研读,一个在术前筛查出鼓室硬化症的诊断方案慢慢成形并日臻成熟起来。
研究成果获认可
经过3年的研究,王燕玲总结出了鼓室硬化症的病理特征,并总结出3种可行性检查方法,即高分辨率CT、纯音听阈测定及耳内窥镜检查。
王燕玲总结出的这个诊断方法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相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可帮助临床医生通过常规的临床辅助检查进行判断和分析,筛查出鼓室硬化症患者或可疑鼓室硬化症的传导性耳聋患者,提高对这种疾病的术前诊断率,减少漏诊及误诊。同时,这项研究降低了手术探查的盲目性及二次手术的可能性,减少患者的临床治疗费用,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医疗纠纷。
2014年3月6日,受河南省科技厅的委托,焦作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王燕玲完成的“鼓室硬化综合诊断方案的临床应用”课题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一致认为这项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最终,王燕玲的这项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和关怀,是大家用爱心与耐心帮助我成长。”王燕玲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