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言)7月2日,河南理工大学机械、电气、材料学院的专家教授一行6人来到位于马村区的市英利经贸有限公司和市东星炭电极有限公司,为企业“会诊”技术难题。这是今年6月份,马村区与河南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该区产学研合作迈出的可喜一步。据悉,政府搭建平台将企业“打包”与高校对接,这在我市县市区还是首家。
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求贤若渴,苦于找专家没有渠道;科研院所和高校有大量的科技成果,相当一部分却因转化不成现实生产力而束之高阁。产学研对接是个老话题,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如何求得突破?马村区委、区政府把搭建产学研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抓手,将全区企业“打包”推荐,希望利用河南理工大学的科技教育资源,探索联合科研、资本互助、成果转让、产业互动等合作方式,从而实现共赢发展。
企业对这样的合作方式非常欢迎。市英利经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景瑞告诉记者,英利经贸和东星炭电极是由同一家村办企业发展起来的,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没市场,而是管理粗放、人才匮乏,很多技术问题难以解决。比如,英利经贸焙烧预培阳极过程中的扬尘和高温问题、东星炭电极大规格炭电极产品内裂问题,都直接影响到环保、生产和企业未来发展。之前,企业也多方想办法去求教专家教授,但由于没有合适的渠道,跑了不少冤枉路,收效甚微。现在由区里牵线,不用企业操一点心,该区科技局就组织多位专家上门“会诊”,这种做法受到企业的一致欢迎。
专家教授对这样现场找问题、面对面碰想法的合作方式纷纷点赞。河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刘志超说,过去也参加过一些产学研的对接活动,但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看一看就没有下文了。产学研对接需要带着问题到企业、到生产现场,和企业技术人员一点一点“抠”、一处一处“碰”。有碰撞才有火花,这样的交流才不是空对空,而是有靶子、有目标。这样实实在在的对接交流,才能真正推进产学研合作。
该区科技局局长韩俊意说,马村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大个头企业不多,中小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困难还有很多,产学研合作急需破解难题。区委、区政府搭建这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校企合作开辟了绿色通道。区科技局千方百计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组织河南理工大学相关专家走访了鸿运国际商贸城、中南焦作氨阀股份有限公司、市英利经贸有限公司和市东星炭电极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人才培训、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随后还将开展一系列合作。产学研合作往前走一步,将直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为马村区转型提升注入无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