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俗话说:急病慢郎中。在人们的印象中,当患者需要紧急抢救时,只能通过西医的一些方法进行施救,中医好像与医疗急救根本挂不上边。事实上,中医急救历史悠久,方法更是丰富多样,遍及临床各科室,甚至一些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昨日,记者来到市中医院,就中医优势病种——“高热”,对急诊科主任张军锋进行采访。
“高热是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目前,发热患者大多就诊于急诊科或发热门诊。近年来,随着SARS、禽流感等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发热性疾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高热是公认的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说起中医对高热这种疾病的急救效果,张军锋自信地说。“在中医上,‘壮热’‘实热’‘日哺潮热’等均属高热范畴,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亦有内伤发热者。其中,外感风热者,指的是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卫失宣散、肺失清肃;或温邪疫毒侵袭人体,燔于气分;或内陷营血,引起高热;亦有因外感暑热之邪,内犯心包而致者。中医治疗外感高热急症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医急症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提起高热的具体分类,张军锋进一步解释:“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高热的辨证分型分为以下几种:外感高热,主要是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在39℃以上,初起伴有恶风寒等外感症候;风热表证,主要是高热恶寒,并伴有咽干、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等症;肺热证,主要是伴有咳嗽、痰黄而稠、咽干口渴等症;热在气分,主要是高热汗出,具有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等症;热入营血,主要是高热夜甚,具有斑疹隐隐、吐血便血、舌绛心烦,甚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等症。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在39℃以上者,均称为高热。”
当说到高热的急救方法时,张军锋对记者说:“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现在,中医治疗高热的方法更多了。从经验方上来说,有抗毒方,主要药物有板蓝根、鱼腥草、百子草、野菊花、甘草,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主治热在气分;有通腑泄热方,药物有大黄、芒硝、玄参、甘草等,功效为通腑泄热,主治阳明热盛。针刺疗法,取大椎穴,如果邪在肺卫,加风池、曲池、合谷等穴位;邪热盛实,加曲池、合谷等穴位;热入营血,加十宣、内关、人中等穴位;出现皮肤斑疹者,加委中、曲泽等穴位;也可加拔火罐。刮痧疗法,常用部位为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外洗法,风热外感高热,用荆芥、薄荷各5~10克煎水擦浴,得微汗而解;风寒外感高热,用麻黄、薄荷煎水擦浴。敷贴法,用一个鸡蛋的蛋清敷贴‘五心’,就是双手、双足及胸或用生石膏适量,加凉水调敷‘五心’。此外,还有灌肠法、穴位注射法、滴鼻退热法等。高热患者常服用的中成药有紫雪丹、正柴胡饮、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清热安宫丸、人工牛黄粉等。常用的中药针剂有柴胡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同时,张军锋还告诉记者,现在,由于求治于中医的高热患者一般均为经过西医多方治疗无效的顽固疑难患者,有的甚至正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抢救。这样的高热患者在经过一系列透析、插管、引流等抢救措施后,症状往往变得不典型,大多表现为几组症候交织在一起,一些急危重症更是病情错综复杂,给中医急救带来了很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