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重温抗战记忆
大 黄
老 兵
盛夏草原 激情套马
小城性格
《喧哗年代:中国社会精英图谱》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温抗战记忆
——关于抗战题材图书的阅读札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许民彤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一些文化媒体纷纷推出抗战图书专题和主题阅读活动。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别从已出版的新、旧图书中精选推出“抗战纪念特辑”——8本抗战题材新书、畅销书和数部“红色经典”,由此,笔者想到曾经阅读过的几册难以忘怀的关于抗战题材的图书。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镌刻在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证实了国家力量、民族精神、人民团结的重要性。抗日战争,作为历史的存在和民族的记忆,并不仅仅是作为历史过程或历史知识存在着,而是与当代生活、当代精神紧密相连。重温抗战记忆、继承抗战精神、解读抗战文化是保持这种历史连续性的方式之一。这种对抗日战争的回忆、表达和解读是图书出版行业的一个重要纪念内容。

  关于抗战内容的图书,《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抗战图书书目提要》从国家图书馆所藏数十万册民国时期图书中遴选出的从1931年到1949年期间,有关抗日战争的文献目录及提要,再到当代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众多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图书。论及种类,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关于历史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学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方面的抗战图书,可谓数以百计、千计,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和研究资料。

  近期,本人看到了很多有关抗战类图书。比如,今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抗战题材纪实作品《英雄不死》《四天四夜》;西苑出版社的《最漫长的抵抗》;中信出版社的《我的河山》;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灵魂决战·中国改造日本战犯始末》《近距离看日本》;解放军出版社的《东江剑魂》;白山出版社的《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等。而纪实回忆、传奇、文学、历史类抗战题材作品更是品种繁多,其写作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非常畅销,成为图书市场的阅读热点。

  在关于抗战内容题材的图书中,抗战史以纪实性、回忆性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重温历史故事,是重要的图书种类。其实,历史的对象只有当它们被人们回忆起来时才可谓真实存在过。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内容的纪实性、叙述的严谨性是这类纪实回忆类图书的主要特点,因而得到相当部分读者的重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编辑出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革命回忆录》,是较早的以回忆形式记录中日战争的文献资料,对抗日战争的研究具有史料意义和文献价值。笔者收藏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征战纪实:抗日战争卷》(傅建文著)。此书全面展示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抗日征战历程,再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战斗勇气,再现了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达、陈赓、陈锡联、陈再道、宋任穷、刘志坚、许世友、周希汉等一大批名将的鲜活形象,同时展现了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运筹帷幄、把握战争宏观局势的雄才大略。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战争,与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历史研究领域,如果没有丰富的个人经验就无法写出一部优秀的抗战史。参与抗战的无数个体的战争经历和生活,促使他们拿起笔书写他们的历史记忆,这是产生大量回忆类抗战著作的主要原因。东方出版社出版的《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记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主持参与和亲历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和评价了国民党对日作战的成败得失。抗日英雄王楚英撰写的自述体回忆录《军碑一九四二》(京华出版社出版),记录了1942~1945年间,中国远征军参加滇缅会战期间的诸多重大事件和战役全过程。《血鉴:一个远征军抗战老兵的回忆录》,记叙了一位名叫尤广才的普通老人的抗战经历。作为2011、2012年度好书,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抗战》辑录了300位抗战亲历者的口述历史。这些历史叙述人物,既有文艺抗战者、情报工作者、修路民夫、知识分子,也有战俘、伪军这些过去被当作负面形象的人物。本书通过这些抗战亲历者的经历过的细节来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把视角对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描述他们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人性情感。《我的抗战》“序言”说,“去找一找1931~1945中国人的身影,总有一个人和你相似。”的确,在阅读此书时,这些人物在战争中的命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和作者一起对“中国人为什么总是挨打?”进行了历史反思,这激发国人自省,“从那几位拔枪自杀的国军将领的悲愤中,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从那些九死一生的士兵的咒骂声中,我们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从那些麻木不仁的围观者的笑脸上,我们似乎悟透了什么;从那些穿上制服为虎作伥的变节者的得意之情中,我们似乎又明白了什么”。这一切告诫国人“战争真的会卷土重来,而历史也真的是一面镜子”,使此书具有了历史教育的意义。

  这些纪实回忆类图书在于通过个人的经历、个人的视角来记述这场战争,力求以个人的性格来凸显时代性格,以个人的叙述来佐证时代的宏大叙述,由此集合成真实的历史图景,提供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

  对于抗战,文学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抗战是中华民族展现悲壮之美、昂扬斗志和不屈精神的一部伟大的历史史诗,它具有一切包含张力和冲突、高贵和痛苦、希望和理想、活力和激情的表现因素。世人需要借助文学的真实性再现生活,刻画战争时的人类心灵,揭示历史的轨迹。

  走入现代文学史,老舍的《四世同堂》、冯德英的《苦菜花》、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徐贵祥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抗战文学传统经典图书。我藏有莫言的《红高粱》。这是莫言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曾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是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红高粱》描写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抗战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笔者也曾看过周梅森的《国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中篇小说描写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世界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的战争暴行以及法西斯分子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和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用艺术的形式阐明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真理。《八路军新四军全传》则堪称全面反映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文学长卷,书中展现了广大抗日军民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我曾经读过孟广顺所著的长篇小说《河魂》。该书出版后深受文学界、读者的好评。小说中,主人翁河生16岁娶妻,大河沉船与鬼子同归于尽,辗转发迹成为拥有若大船行和粮庄的船主,传奇的一生充满梦幻色彩。商贾郭继聪夫妇被杀,保长李光腚面对日军屠刀英勇而死;朱奎用天文地理作武器与鬼子展开了大无畏的斗争,最后跳河远走他乡……不同际遇的人物命运与爱恨情仇的民族情结交织碰撞……这些奇特、迷幻、悲壮的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让读者过目不忘、荡气回肠。

  抗战史图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从关于政治的、社会的、精神的一切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历史规律,这是历史学的本质,也是抗战史研究所应遵循的原则。所以,从一些关于抗战史研究方面的图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应仅是一个历史事件、人物和事件和历史的悲情,更要看到那个历史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气概和精神,看到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和源泉,从历史中探寻民族的“根”和“魂”。

  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岳思平所写的《八路军战史》,是一部全面记述八路军光辉战斗历程的学术性著作。该书以作战、建军为主线,以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为依据,充分反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作战原则、光辉业绩、征战历程和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个人。两年前,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史》。此书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总计约60万字,被学界誉为“是一部研究和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权威著作。”该书由国内一批研究抗战史的资深专家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历时7年,广泛收集海内外史料,充分吸取史学界研究成果精心编撰而成,是一部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力作。这部史学著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翔实的史料和客观的解读,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全面反映了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伟大壮举,全面描绘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充分阐述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民族牺牲和历史功勋。历史作家萨苏所著的《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是那种写“抗战小事件、小人物但忍不住让人有落泪的感觉”的历史书。萨苏长年旅居日本,在那里接触到了大量反映中国抗战的书籍和影像资料,因此萌生了以此为基础写作抗战题材作品的想法,“通过研读这些反映我国全民族奋起救亡内容的史料,我获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是萨苏创作本书的初衷。他利用日方的战记、新闻报道、私人日记、珍藏图片等资料,与中方历史记载互证,挖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抗战史实和历史细节,体现了作者在历史研究方面考据严谨、准确客观的态度。

  抗战记忆,让我们以阅读的名义纪念。勿忘国耻,铭记历史,让我们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时代的使命,走向光明的未来。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