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岭
焦作诗人白凤岭先生,是一位很勤勉、很用心且有灵感的诗人。他真正达到了处处留心皆诗材,时时动情出好诗的境界。他有一首《自嘲》形容自己的诗作生活,“生来总觉光阴急,再涉书乡总入迷。数度孑然寒夜里,一陪李杜到鸡啼。”诗人如此痴情于诗,焉得没有好诗?但在这里,我想仅就他的一首《七律·山居》,谈一点心得。
白凤岭先生的《七律·山居》是一首田园诗。
田园诗易写也难写。易写是说每一个人其实都处于一种风景之中,关键是写好田园诗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写景与写情上,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借景寄情,抒发自己在所处环境和时代之中特有的情怀,以感染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或有所顿悟;二是要用富有新时代气息的语言,既要有旧体诗的韵味美感,又有现代诗那种流畅、自然、易懂的风格,绝不能让人家像读古诗一样,感到一种与今天生活气息格格不入的别扭,从而失去读诗的兴趣和意义。且看白凤岭先生的诗:
七律·山居
鸟音数日犹相识,幽径三程亦重情。
淡泊为因邻竹住,逍遥自是踏歌行。
云深不碍我来去,心静无关月缺盈。
向晚一邀村寨叟,席间闲话小山城。
这首诗首句点题且情景兼容。“鸟音数日犹相识”,因在山中住了数日,天天与鸟类相邻相伴,双方都产生了感情,“相看两不厌”了,由此也可见这里风景宜人,环境幽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幽径三程亦重情”,是续写山中环境的清静幽深,林木苍翠,曲径盘回,诗人和每天散步的山路也建立了感情。这是对上句的补充,增强了诗人的感情色彩,也突出了环境的优雅和别致。从写作方法上看,首联就运用了拟人辞格,令人感到贴切、亲切和新鲜。
“淡泊为因邻竹住,逍遥自是踏歌行。云深不碍我来去,心静无关月缺盈。”颔联和颈联实际上是继续用浓墨重彩去写山中的风景和诗人的心情,有一种由景生情,移情于景的互相映衬的相互关系,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体味。颔联两句都是倒装句,人因邻竹而淡泊,心因踏歌而逍遥。颈联妙在“心静无关月缺盈”,这是一句反说,因为心情的愉悦和闲逸就不去关心月圆月缺了吗?当然不是。因为心情的怡然,反而更加细心地去关心月缺月盈了!一旦返回城里,那乱糟糟的生活,哪还有心思和时间去观察月亮?
这两联进一步描写了山间清幽的美好和自己因景而使心灵净化,升华到高雅的境界。在语言上,“踏歌行”“云深”都是古诗中常用的词语,尤其“云深”二字,使人自然联想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句。这两联的写作,令我深感诗人对古典诗歌的造诣颇深,他娴熟的理解、体味古典诗词的精华,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而创作出隽永的精美诗篇。
读到这里,给人一种感觉,似乎是诗人一味写优雅的风景和闲逸的心情,又有那么浓郁的唐诗色彩,是不是也要“穿越”到“桃花源”中,有意避开当下的生活氛围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首诗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本诗的妙处就妙在写到这里,突然转折,使人一下子从宁静、恬淡的时空中,回到了富有现代气息、欣欣向荣的现实生活中来了,赋予田园诗以思想和灵魂。
“向晚一邀村寨叟,席间闲话小山城”,闲话“小山城”,说了什么呢?或者是谈论小山城的历史和传说,或者议论小山城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变化,或者述说小山城清贫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如此一来,前三联的大量笔墨一下子渲染、烘托出一派充满生机盎然的生活图景,这才是诗人的用心所在,也是诗人努力去实现文学对生活价值追问的意义所在!无多赘言,这首诗能够获得全国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一等奖,无疑是实至名归的,是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借鉴的。我相信在焦作明丽的山水风光中,在可贵的文学精神追求氛围中,白凤岭先生会有更多的好诗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