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田园诗意浓 生活气息新
韩愈:河阳、蓝关至阳山、潮州
用“互联网+”释放医疗资源空间
8岁娃写保证书
保质期不是食品安全“保险箱”
落到实处
互联网金融:须自律更须监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愈:河阳、蓝关至阳山、潮州

作者:□张 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作者简介:张鸿,女,1968年出生于辽宁大连,毕业于江西南昌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副编审,现为《作品》杂志编辑部主任。14岁开始文学创作,16岁入伍于南京军区。长期从事新闻及文学编辑工作,以散文创作和文艺评论为主。已出版散文集《指尖上的复调》《香巴拉的背影》《没错,我是一个女巫》《编辑手记》等;评论集《大地上的标志》;摄影集《鱼来鱼往布尔津》及长篇人物传记《一代宗师——高剑父》等多部作品。曾获得多项广东省专业文学奖及第五届冰心散文奖。跨媒体开设文学评论、行旅图文专栏及主持读书沙龙《深圳晚八点》,内容涉及多个领域。

  一直以为“唐宋八大家”居首的韩愈是河北昌黎人氏,这次到了河南焦作孟州市采风,才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而且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更是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这一回我可真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贻笑大方了。

  韩愈57岁卒于长安,其子葬其回老家河阳,就是今天的孟州市。他的墓地位于孟州城西边的韩庄村北半岭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

  公元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小康之家,父亲博学多才,可在韩愈3岁的时候他就去世了。从此,他由哥嫂抚养。其兄韩会,人品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为官时很受人敬重。韩愈10岁那年,其兄遇到不幸,被赶出京城,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他也随迁广东。哪知到了韶关,韩家刚刚安定下来,韩愈的哥哥又突然因急病离世。哥哥一死,韩家举目无亲,嫂子只好带着韩愈和自己幼小的儿女返回故乡。

  勤奋、有思想的韩愈在嫂子的抚养下长大,去洛阳求学,赴长安赶考,历经磨难,终于获取了功名。

  也许河阳韩家就是与岭南“蛮荒之地”有着不解之缘,在韩愈的仕途中,先后两次被“发配”至广东的阳山、潮州。

  客居广东多年的我,很喜欢潮州这个地处粤东的偏远城市,那里的人们儒雅,文人气质深厚。我好奇于此,当地的“文豪”黄国钦告诉我:“自从韩愈在此待了8个月,就奠定了潮州深厚的文化基础,塑造了世世代代潮州人的气质。”

  是呀,对于世世代代的广东阳山、潮州人民来说,韩愈这个被贬的官员不知道要比同朝那些“空降”得势的官员品格、人格优秀多少倍。据史料记载,韩愈在广东阳山任职期间,把中原文化带到了这个山区小城镇,为感念韩愈的作为,后人曾把阳山改为“韩邑”,把湟川改为“韩水”,把牧民山改为“贤令山”,甚至还有“望韩桥”“望韩门”“尊韩堂”等纪念性的名字,多少可以反映出韩愈在阳山时政绩的一斑。同样,韩愈在潮州只待了8个月,如今的潮州留下了“韩山”“韩江”,还有“昌黎路”。

  仰视着韩愈的塑像,我思虑良多。难道真的是文人多傲骨、文人才有悲天悯人之心?看看如今的情形,其实不然。可想想以往,古时的文人,却是有诸多的经典故事,足以体现他们的骨气。韩愈被贬和调任几次,另一位文学大家苏轼也被贬4次,其中就有广东的惠州、海南(早前属广东)。虽然是被贬、流放,但他们心中有着神圣的使命感,跨过了人生的“蓝关”(难关),在流放之地为民造福,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故事很多,说来话长。公元802年,韩愈34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第二年,韩愈任监察御史,这个职位“秩不高而权限广”,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的。他目睹人民忍饥挨饿,向皇帝写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请求缓征京畿百姓赋税,遭权臣陷害,被贬为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被贬,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在阳山任职3年,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渔猎活动,也收了一大批门徒,《新唐书·韩愈传》说他“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这是韩愈第一次遭贬,他想起了小时候随哥哥迁至韶关的落寞情形,不禁唏嘘。但他放下心中的沉郁,决心要改变这个天下无人识的小地方——阳山。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张清华曾说:“韩愈改变了阳山,阳山造就了韩愈。”

  公元819年,早已从阳山回到长安的韩愈又摊上大事了。那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法门寺塔中将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舍利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差点被处死。经宰相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有着正直、坦荡的中原人性格的韩愈,不做亏心事,不说违心话,当官只为民做主。可实际上,在一片混沌的官场之中,他有着无法言说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皇帝下令,韩愈接诏后当然不敢在长安久留,当天就收拾行李,辞别亲友,找几辆马车,携带几位家眷及仆人,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匆匆上路。史书记载,韩愈一出长安,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悄然降临,即刻掩盖了古道尘土,淹没了蓝田秦岭古道的高塬与沟壑。当韩愈的一队人马进入秦岭深山“蓝关”时,车轮陷于大雪覆盖的古道沟岔中,任凭驭手怎样挥鞭,几匹老马只是仰天长嘶,再也不能举蹄前行。这时又传来了他的其他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望着群山峻岭的旷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据说就在他万般无奈之时,看见远处一匹快马飘然而至,马上坐着的竟是他的侄孙韩湘。韩愈百感交集,他看着韩湘,面对群山,吟出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千古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通过这首诗,我们对他的心境有了了然的认识。遭遇了沉重打击,写就了苦情诗作,可它却诠释了韩愈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任潮州刺史8个月,对潮州人民来说,他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他身为文学大家却也酷爱音乐,其侄孙韩湘又精通音律,他们对潮州文化影响很大。韩愈在《韩昌黎文集》中记叙当时的礼乐“吹击管鼓,侑香洁也”,可见盛况。千余年来,潮州成为有着丰富地域文化的历史名城,艺术人才辈出。

  8个月后,韩愈徙任袁州。但潮州百姓却把韩愈奉若神灵,把他设坛祭鳄之地叫作“韩埔”,渡口叫作“韩渡”,鳄溪叫“韩江”,对面的山叫“韩山”。8个月的潮州刺史,韩愈便使潮地的山山水水皆姓了韩,而且人多以韩为姓,街道、店铺、学校、树木也多以韩为名。后人又建一祠(也称韩文公庙)千年相祭,祠堂前挂着楹联曰: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桥;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

  苏轼也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当然韩、苏不可能活到现在,可老百姓是愿意他们的精神能一直存活下来的。

  虽然为文,韩愈之名天下传扬。但为官,韩愈为民造福的成就却与他的官位、地位,与他仕途的发展不成比例。当官为什么?当官图什么?这是一个时下很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值得人们深思的课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