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见习记者 赵颖祯
在全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文化产业逆势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政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蓄力转型,太极产业八方纳才、寻求破题,“四大怀药”研究和开发持续推进,修武县捧回“中国瓷都”金字招牌……创新焦作,坚定了打造文化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8月4日,在全市2014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会暨文明焦作建设推进会上,市委书记孙立坤指出,要高度重视对“韩愈文化”的开发,将宝贵的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焦作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书记如此点题,原因在于孟州是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
在中国文化史上,韩愈是一个闪亮的文化符号。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还是一位思想家,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成功。
作为韩愈故里,孟州境内留下了韩公大量的遗迹遗物:韩愈墓、韩愈侄孙韩湘子墓、韩愈祖茔、韩愈碑刻、韩愈之子韩昶墓志、韩氏宗祠等。其中,韩愈墓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弘扬“韩愈文化”,打造“韩愈文化”品牌,孟州市还在城郊修建了供居民参观的“韩苑”,并将府前大街更名为韩愈大街,以韩愈之名命名了孟州一所小学和中学,编写了《韩苑撷英》等大量校本教材。
然而,文化产业又称创意产业,前提和核心是文化,更强调“人的智慧和灵感是一切的源头”。所以,一个文化符号如何转化为经济,不仅需要我们挖掘韩愈文化的丰富内涵,还需要依托项目,把文化符号转化成产业。
为此,孟州专门成立了“孟州市韩愈研究会”,深入研究韩愈、孟州与其贬谪之地山东阳山、广东潮州的文化遗存及精神内涵,“韩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北宋文学家苏轼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评语是韩愈一生的写照,前两句赞扬了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对文学史的贡献,后两句称颂韩愈的爱国精神。
我市著名编剧王运朝曾为筹备《大唐泰斗·韩愈》的拍摄,远赴潮州、阳山考察。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推动孟州、潮州、阳山三地联合,促使该剧落地,为三地经济合作和旅游发展牵线搭桥。
依托独有的“韩愈文化”优势,孟州市规划总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韩山公园项目,目前已经通过专家论证。
说起韩愈与焦作及潮州的关系,市文产办主任侯红霞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她告诉记者,今年5月14~18日深圳文博会期间,他发现了一个“超级聚宝盆”:潮州。
1100多年前,韩愈因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潮州7个多月的时间里,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潮州人因此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侯红霞从焦作和潮州的渊源关系中,看到了焦作“借帆出海,承接潮州陶瓷产业转移”的可能。据了解,潮州陶瓷产品大量出口创汇,数量之巨曾达全国50%以上,现已拥有强大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团队,并建成了潮州国际陶瓷交易中心。据悉,为克服资源匮乏的问题,潮州的陶瓷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到外地开拓市场。
“焦作和潮州在陶瓷产业方面完全可以形成互补。”侯红霞说,陶瓷曾是焦作传统出口贸易支柱产业。然而,受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原材料短缺及环境保护等压力的影响,目前焦作陶瓷产业军团中,唯有焦作陶瓷四厂在“变身”为嘉信(焦作)陶瓷有限公司后生存了下来。
与潮州相比,地处豫北的焦作有生产陶瓷制品的天然优势——原材料。据介绍,焦作耐火黏土埋藏浅,易开采,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现已探明储量达5049万吨。同时,焦作拥有陶瓷生产技术工人资源优势,数量达6万人之多。
“这都是潮州缺乏的重要生产要素。”侯红霞认为,焦作地处中原,不仅在物流交通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有欧亚大陆桥资源、郑州航空港的东风和电子商务通道。这些都为潮州陶瓷项目落地焦作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我市以“云台山水”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异军突起。而独具地方特色的绞胎瓷,作为焦作最具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凭借我市经济社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东风,正重现勃勃生机。
然而,按照“艺术陶瓷打名气,民用工业陶瓷创税收”的发展思路,如果我们能依托韩愈文化为线索,实现潮州陶瓷与焦作陶瓷的产业对接,定能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