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清晨,当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屠王大骨头饭店还没正式营业时,在一间包间内,四五位老人已在这里用餐,小米粥、包子、豆角炒肉,饭菜丰富、荤素搭配合理。当得知记者是前来采访该饭店老板杨应芬时,一位老人站起来激动地说:“杨应芬是个大好人,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她的事迹呀!”
每天清晨,在这里吃饭的都是在附近流浪的老人或当地的孤寡老人。这个包间在6月中旬建成,专门供这些老人使用,且饭菜全部免费。
为老人们提供这一切的就是屠王大骨头饭店的老板杨应芬。
杨应芬是图王村村民,30岁前经历了许多苦难和不幸,但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自主创业开饭店。在她的努力下,屠王大骨头饭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味美价廉的大骨头成为当地特色名吃,至今已在焦作、济源、新乡、郑州乃至山西晋城发展加盟店23家。
生意走上正轨之后,杨应芬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她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多年来她累计拿出60多万元关爱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学子,投身慈善事业,先后获河南省敬老之星、市志愿服务市长奖、感动焦作十大人物、“身边的榜样”等荣誉称号。
投身慈善事业使杨应芬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附近有流浪者听说杨应芬是个大善人,就把“家”搬到了她饭店门前,杨应芬不仅不驱赶他们,还为他们提供饭菜。为了能尽己所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杨应芬还在饭店旁边建一间专供流浪者使用的房间。与此同时,她还打算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我要聘请专职厨师为老人做饭,接下来我还计划为孤寡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在遇到恶劣天气时,不让他们为吃饭而奔波。”杨应芬说。
杨应芬播下了慈善的种子,她的一举一动感染了身边的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旁观者变成支持者,如今,很多人都成了杨应芬的粉丝。“认识杨应芬后,我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觉得一个人活着不应该只顾自己,而应该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杨应芬的朋友李先生说。
去年秋天,杨应芬专门到北京请来了专家,在博爱县举行孝老敬老讲堂,让人们免费听课,接受心灵洗礼。“应芬啊,这个讲座太有用了,当天晚上儿媳妇就主动给我端洗脚水洗脚,更加关心我的身体状况了!”一位乡亲专门找到杨应芬,说起了儿媳妇的变化。
此外,杨应芬还经常参加志愿者组织进行的募捐活动,仅今年5月份,杨应芬就多次为博爱县孤残家庭捐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会一直坚持到底,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形成相互关爱的社会风气!”杨应芬说。
记者手记
杨应芬,一个瘦弱的女人,没有被苦难打倒,反而从苦难中“重生”,并向更多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
近年来,虽然她的生意越来越火,名气越来越大,但她依旧朴素生活,努力赚钱,只为自己有更大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让杨应芬不再孤单。社会呼唤像杨应芬这样充满正能量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