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离开家乡后,23.6%的受访者经常讲方言,50.7%的受访者只是偶尔讲,22.1%的受访者几乎不讲。对于保护方言这个话题,58%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在讲普通话的同时,还应该了解方言的意义和价值。
【观点1+1】
@初时点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受普通话教育,普通话是国人的公共交流方式,出门在外,人们几乎不再讲方言了。但是,方言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早已渗透到每个游子的精神骨髓,欲罢不能。
@龙在吟: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很多方言都在无声中消失。语言传承的关键在于应用,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缺少讲方言的社会环境,怎么用方言交流啊?我建议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强制性”保护方言文化。
@落雪怎无痕:出门在外,为了方便交流我才说普通话,但一回到家乡,我仍然会说方言,因为只有这样我心里才觉得踏实,才能真正找到回家的感觉。
@文静1078:讲方言是爱家乡的一种表现。我7岁离开家乡河北,现在有时还会讲两句方言,当别人问我原因时,我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来自燕赵大地。两年前,我特意带孩子回故乡看看,也让她听听家乡的方言,让她看看那里的亲人。乡愁、方言,是我永远解不开的情结。
@清秀小丹:方言是我们生下来就会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方言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传承下去。
@怕羞的影子:作为地域文化,方言对一些事物表述的特殊意味是普通话所不具备的。这或许正是方言存在的魅力根源。
@庐人境: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变迁。不少方言都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基因”,对我们研究语言学、历史、考古都有帮助。
@工程师-作家-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了什么环境,就讲什么话。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方言,我们都应该有能力自由灵活地运用。
@悠然阿朵:我从没离开过家乡,所以一直说方言。儿子上大学,放假回家时偶尔会说几句普通话,我也没感觉有什么不妥。我国地域广、民族多、方言也多,出门在外还是说普通话比较好,这样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我认为,回到家乡尽量说方言,这样显得更亲切、不忘本。入乡随俗,说什么话要看环境和地域,普通话要推广,方言也要传承。
@蔡甸王启东:方言与普通话都是语言,两者之间不存在二元对立的矛盾,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kellykeron:推广普通话,不一定要牺牲方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随意选择,任意转换。方言与普通话,一个都不能少!
【下期话题】
闯红灯 戴绿帽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自8月深圳交警祭重招整治违法通行以来,行人闯红灯的违法成本显然不再是以前教育几句那么简单。8月4日上午,闯红灯的行人被要求戴绿帽子、穿绿马甲在路口劝导其他路人。此举引发网友热议,对于戴绿帽子一事,网友有赞、有弹。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