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对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单位进行控烟执法时遇阻,僵持2个多小时都没能进入现场。透过该事件,我们看到相关单位无视法律法规的蛮横行为,更希望相关部门决不能在公众的围观和议论声中不了了之,应顺应民意,知难而进,保证执法有力到位。
法律的威严在于实施。6月1日开始施行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条例》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实施禁烟。《条例》出台之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足以说明这是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条例》。但是,相关部门只有保证《条例》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实际作用。
最新数据显示,《条例》颁布2个月来,北京市发现不合格单位3000余家,罚款25万余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调查显示,《条例》实施1个月,北京部分餐馆吸烟率从实施前的四成下降至不足两成。这表明,《条例》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看到控烟成效渐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禁烟死角”仍在。上述数据就从一个侧面表明,不合格单位仍然不少。一些地方的办公楼、个人办公室、学校周边等处仍是控烟的难点。
此次控烟执法遇阻,反映出控烟工作很难一蹴而就。除了北京外,为了创造无烟环境,全国已经有十几个城市发布了相关法规,明确禁止在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及公共交通工具内吸烟。然而,这些城市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的相关法规已出台多年,吸烟者依然我行我素。
在不少地方“控烟条例”已经实施多年的前提下,人们在明确禁止的地方吸烟就是违法行为,而抗拒控烟执法又是另一种性质的违法行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有法不依且抗拒执法,是对法律威严的亵渎。
执法部门手里秉持着人民赋予的权力,更肩负着人民的期待。只有有担当、有胆识,敢于向各种阻碍执法的行为“亮剑”,保证执法到位,才能让史上最严禁烟不会沦为“纸上最严禁烟”,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