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太行山抗战记忆 上一版3
焦作的第一次解放
亲历抗战的老兵白贵元
青砖碧瓦下的革命往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砖碧瓦下的革命往事
——寻访路南抗日民主县政府遗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杨丽娜

  见习记者 李瑞雪

  博爱县金城乡张茹集村,有一座青砖碧瓦的两进四合院,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霜洗礼,依然挺立着,散发着明清民居的厚重风采。它就是村民皇甫尚尊的家。70余年前,这里曾设立了路南抗日民主县政府。共产党在这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抗战的历史,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

  “从我记事起,我就居住在这里。”今年79岁的皇甫尚尊说,“当时,路南抗日民主县政府就设立在这里。”

  如今,皇甫尚尊居住在后院里,前院是他叔叔家人居住。“这段历史十分珍贵,所以我们家的房子不舍得翻盖,只是将房瓦进行了更换。”

  “那时候我还小,家里人非常欢迎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办公,专门把过厅屋腾出来让他们用。”皇甫尚尊回忆道。

  站在青砖碧瓦的屋檐下,博爱县史县志办公室的同志给我们讲述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1945年2月,八路军第八军分区原新一旅二团等部队在武陟油村、磨庄痛歼日伪军,改变了道清南路敌强我弱的局面。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加强这一地区对敌斗争的领导,太行八地委决定在温、博、修,靠近沁河这一狭长地带,分别建立博爱、修武、温陟三个县政府。1945年3月初,八专署派郭工丞同志任博爱县县长。郭工丞亲自带领魏书晋、魏青山、郑彦、韩明礼等人直接插入路南张茹集一带,并以张茹集为活动中心,建立博爱县抗日民主县政府、县独立营,郭工丞任县长。同时成立金城、界沟、阳庙三个区公所和区干队,发动那里的人民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组织生产自救。

  现年85岁高龄的皇甫尚玉老先生,也是张茹集的村民,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口齿清晰,向我们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张茹集一带的战争故事。

  1938年农历正月二十一,还不到8时,皇甫尚玉听说附近的王堡村要打仗,出于好奇就一个人跑到村口寨墙上去看。到了那儿,远远地看见日本人在架大炮,他赶快跑回了家。十几分钟后,日本人从王堡村发炮打到张茹集村。“炮弹刚好落到我们邻居家,房屋被炸掉了一半。”皇甫尚尊说。一听到炮响,村民们都十分慌乱,匆忙收拾家当往温县一带躲避。由于奶奶年迈,行走不便就留守家中。在逃命的路上,他们又听到了一声隆隆的炮响。两天后,村民们开始陆续返家。“由于受到了惊吓,奶奶病了,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说到这里,皇甫尚玉的眼睛浑浊了。在十几天内,日本人先后来了6次,村民都躲避到武陟等地,等日本人走了以后再回来。时隔70余年,现在回忆起那段历史,皇甫尚玉依然对日本当时的暴行感到愤怒。

  “1945年春天,八路军从山里的根据地下来,在这里建立了抗日政权。贺政委和郭县长马上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发展抗日武装,组织小学生上课学习,我还是儿童团的成员呢。”皇甫尚玉说。

  据史料记载,路南抗日民主政府组建后,积极开展了五项工作:组建抗日政权,县政府向全县人民贴出了《告民众书》的大布告,进一步阐明了形势、政策以及抗日与生产的重大意义;开辟新区工作,对独立营和区干队的战士反复进行形势、阶级、前途和纪律教育,使每个战士都明确为了谁打仗,对违反群众纪律的战士令其公开给群众检讨;打击“首事会”,清查隐蔽在群众中的专门恐吓、杀害干部群众的敌伪武装人员;组织生产自救,积极领导群众疏水、灭蝗、开荒种地,有条件的实行减租、退押、废除一切苛捐杂税;瓦解敌军,县政府亲自给伪区长孙本璋写信说服他利用身份给抗日政府传递情报等。

  “历史不能只是淹没于时间的洪流之中,需要我们去记录,去传承民族精神。”这段历史也引起了皇甫寂真的兴趣和高度关注。皇甫寂真今年74岁了,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己也是一名老中医。他现在正在整理有关张茹集村的史料,记录该地的抗战故事。“我做这个史料的搜集和撰写工作,没有任何目的,也不是任何人交给我的任务,这完全是出于我的个人爱好,出于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皇甫寂真说道。

  在张茹集这片土地上,曾经有共产党人领导群众抗日救国、生产自救,现在有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利用当地优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饲养业,增加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如今的张茹集村,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产品集散地了。

  抗日战争年代的硝烟早已退去,抗战遗址却穿越历史留存至今,仿佛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诉说着那一段段艰辛的抗战故事,激励着我们不忘国耻,发扬民族精神,建设美丽家园。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