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传承英雄精神 锻造北疆雄师
二月河:“五个一工程”乐陶陶
紫色花海伴童年
立秋
菜香幽幽
青年书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菜香幽幽

作者:□王新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绵绵菜缘,源远流长;幽幽菜香,经久难忘。

  我的老家在本市近郊的一个村子里。从上世纪60年代初我记事时起,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村子属于蔬菜区,按照市里的统一安排,一年四季,负责为蔬菜公司生产事先已经计划好的各种各样的蔬菜。

  大人们最高兴的是“卸菜”(即收获成熟的菜)。尤其是西红柿和黄瓜,一块地就有几十亩上百亩,一旦开始成熟,需要每天采摘,否则就可能变老不好吃,或是烂掉。这个时候,社员们可以一边摘菜,一边挑出自己喜欢的西红柿或是黄瓜,在衣服上随意一抹,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即使队长看见了,也不会生气阻拦。倘若在平时,谁要是自己摘了生产队的蔬菜吃,队长就会毫不客气地批评几句。

  对于我们这些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每当经不起那些西红柿和黄瓜的诱惑时,往往就会去讨好看管蔬菜的F老爷爷。我们或是围在他身边,从地上捡起一截小树枝,帮他挖出旱烟袋锅里乌黑的烟油;或是蹲在大柿子树的荫凉下,帮他拔掉垄沟里的青草。饱经沧桑的F老爷爷当然明白我们的用意,便会主动去摘几个熟透的西红柿和鲜嫩的黄瓜让我们享用。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从反映战争时期的电影里看到我军的侦查员如何巧妙地深入敌后,斗智斗勇,圆满完成任务后光荣归来。我们深感刺激,大受启发。于是,我们有时就会效仿着做游戏——有人放哨、有人掩护、有人顺着玉米沟匍匐前进,转而爬进西红柿沟里悄悄地摘上两个西红柿,再爬回来。尽管避免不了有时身上会被玉米叶划出道道伤痕,特别是肘部和膝盖偶尔会被磨烂,却是兴奋不已。

  F老爷爷往往会在我们往回爬的时候,在大柿树下跺着脚,故意大声喊道:“有人偷洋柿(方言,指西红柿)啦!”或者干脆直接吓唬道:“你的屁股痒了不是,看我回去对恁家大人说,非得打烂你的屁股不中!”后来我们才知道,早在我们的人爬进西红柿地的时候,就已经被他发现了。他之所以在我们往回爬时再喊,是担心惊吓中的我们会把西红柿秧弄断,反正我们光着身子,一人至多只能拿两个西红柿。

  我们家的院子不大,母亲指挥我们弟兄几个捡些砖头块,在院里垒了一个尺把高的小方池子,填上土种些自己喜欢的蔬菜,既美化了小院,也丰富了家人的伙食。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姥姥家的小菜园。姥姥家在我们村东南方向大约5公里远的一个村子里。那儿的小河比较多,靠着河边,姥姥家有一处空闲的宅基地,舅舅他们用树枝把宅基地围了起来,在里面种上了蔬菜。每次去姥姥家,我都会到小菜园里玩,那里的各种蔬菜,凡是可以直接生吃的,我随便摘了吃。在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冬天,小菜园北边的小河里结了厚厚的冰。我和表弟用锄头砸开一个冰窟窿,在竹篮子里放一点馍片,再用一块砖头压着,在竹篮系上绳子后,从冰窟窿里放进去。过一会儿,我们快速提起竹篮,里面就会有不少小鱼小虾。之后,我们来到小菜园扒开厚厚的白雪,挖些蒜苗、芫荽、菠菜。经过姥姥的一番忙碌,一锅白白的鱼汤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上面漂浮着绿绿的芫荽,浓浓的香气充满了整个屋子。我们看着院里随风起舞的雪花,喝着新鲜可口的鱼汤,心里别提多高兴了。1979年冬,正在读大二的我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散文《在姥姥家里》,在《郑州大学学报》上全文发表,占了整整一个版面。

  大学毕业,我进入机关单位工作,其他人办公室的花盆里养着鲜花,我办公室的花盆里则种着尖辣椒。有一棵辣椒居然连续长了5年,一茬接一茬不停地开花结果。冬天里,窗外雪花飘舞,室内却青枝绿叶花儿白,一个个辣椒别样红,显得春意融融,生机勃勃。有同事戏言,我种的是“辣椒树”。

  前几年的一个春天,组织上安排我到一个比较偏远贫穷的村子驻队。那个村子属于深岭区,岭高沟深,常年缺水,交通不便。村民大多种的是耐旱果树,却没有种蔬菜的习惯,吃菜要到几公里外的村子去买。淳朴厚道的村民把我们工作队安排在一个比较大的院子里,只有上房,其他几面房子都未建好。从地面上残留的密密麻麻的草根可以看出,偌大的院子里平时无人居住,长满了荒草,在我们来之前,村民们刚刚做了清除。靠近墙根的几棵半米高的草表明,它们生长在这儿的时间已经很久了。

  工作队有纪律,不允许到村民家中吃饭,而要自己动手另起炉灶。刚在村里住下那段时间里,我们每天要抽时间跑几公里山路买菜,很不方便,有时难免会影响工作。征得村干部和房主家的同意后,工作之余我们在院子里种上了从邻村集会上买来的生菜、空心菜等。我知道这些叶类菜属于速生菜,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食用了。接着,我又栽上了买来的西红柿、茄子、辣椒、豆角、南瓜等秧苗。这样,整个院子就成了绿色小菜园。每天,忙完村里的工作,我就在院子里“伺候”这些蔬菜。

  曾有一段时间,有些蔬菜生虫了。有村民看见了,主动背着喷雾器来,说要帮我消灭菜虫。村民的忠厚朴实令我感动。我谢过之后,告诉他们,这些蔬菜每天都要吃,一旦喷洒了农药,就要停一段时间才能食用。再说了,院子里也没有几棵菜,空余时间,我用手就可以把这些害虫消灭了。就这样,小院里的蔬菜既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保持着纯天然的绿色本质。有朋友来看我,常夸这儿的蔬菜好吃。有时他们一进院子,先摘西红柿用手一擦,就吃起来,一边吃一边说“真过瘾!”

  附近几个村子也有市里派驻的工作队,我们时常联系,经常到一起交流工作经验。因为我们每一个工作队都要单独做饭,所以我们这些人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到哪个村开会,就由这个村的工作队负责做饭。如果轮到在我们村开会,有人就会先到菜园里“扫荡”一番,抱一些黄瓜、西红柿放到桌子上,边吃边发言,临走时还要再捎带一些。轮到在其他村开会时,必然有人打电话来,提醒我们别忘了带些菜过去。

  在村子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结合工作实际,我写了一篇纪实性文章,连同我们种菜的照片一并寄给了省里一家国家一级期刊。不久,我的那幅照片不仅配着文章刊发了,还出现在了封面上。

  我在市里的住房距离我的老家约有两三公里,交通非常方便。去年,我在老家的房前屋后种上了自己喜欢吃的各种蔬菜,且坚持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用家乡的井水浇灌,种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前段时间,在几千公里外东南沿海一座城市工作的女儿回来看我,临走时,她提出要带些我种的菜。几天后,女儿打来电话说,同事们吃了那些菜都说与在市场上买的不一样,味道特别好。听后,我哈哈一笑,颇有成就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