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视 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脍炙人口 精彩流行 经久不衰
“互联网+”与茶的化学反应
美科技公司 如何充当情报部门大规模监听合作者
法国6岁男孩装3D打印假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击队之歌》:
脍炙人口 精彩流行 经久不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官兵发扬白刃格斗精神,训练中苦练刺杀。 (新华社发)
  1938年11月3日,新四军战士在马家园战斗中打击敌人。
  (新华社发)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70多年过去了,这曲脍炙人口的《游击队之歌》一响起,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形象仍然生动地浮现在人们眼前。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大同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举国抗日信心大增。同时,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意义。

  几个月后,深冬已至,115师主力343旅驻扎在山西省洪洞县白石村温家大院。而恰好此时,由贺绿汀等文化名人组成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来到了山西抗日前线。到白石村一带慰问演出时,贺绿汀听取了343旅政委肖华对平型关大捷的生动描述,对八路军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于是,创作灵感被激发的贺绿汀,在1937年寒冬的白石村温家大院一间瓦房内,一夜之间连词带曲写下了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这首歌不仅准确刻画出游击队员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其歌词也接近八路军的游击战法,用音乐的形式为游击战作了一个形象注脚。

  此后,《游击队之歌》以其简单明快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迅速传遍山西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而传遍全国各抗日战场,成为八路军战士们苦中作乐的精神力量。

  14岁参军、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老八路赵纪勋说:“战斗很残酷,战士们的生活也很苦。悄悄哼唱抗日歌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生活。”

  “有时自己哼唱,有时指导员或者文艺干事带领战士们一起唱。不过不能声音太大,以免暴露行踪。”耄耋之年的赵纪勋唱起70多年前的歌曲,依然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好像回到战场一样。

  以《游击队之歌》为代表的抗日歌曲,许多都诞生于战场一线,是抗日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的士气,也促进了军民团结,在军营和群众中广为流传。

  “这样优秀的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应该一直传承下去,唱响在一代代人心中。”山西省军区军史志副主编牛惠玉说。极富感染力的《游击队之歌》,不仅成为抗日战争峥嵘岁月的永恒印记,更唱出了机智勇敢、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王卓伦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