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第八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2015云台山旅游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到焦作,就像回到了家”
“传承太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第二届青天河帐篷音乐节在我市召开
旅游可持续发展,期待你的参与
本届太极拳交流大赛各项赛事鸣金
首届神农山情侣登山节成功举办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太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访张东武的太极之家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张东武(右二)一家人正在练习太极拳。 本报记者 赵林峰 摄
 
   

  在今年的太极拳交流大赛上,有一个家庭特别引人注目,一家四口全部参加了这项赛事:父母参加了太极名家表演,两个孩子分别获得第一名和金奖的好成绩。这就是太极名家张东武的一家。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一件事一干就是一辈子!”采访中,张东武的这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45岁的张东武,前半生都奉献给了太极拳,后半生打算仍然从事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的推广工作。坚持,既是张东武自己的信念,也是这个家庭成员的共同信念。在这个四口之家,太极是他们共同的事业。

  张东武是陈正雷的入室弟子,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拳师、陈式太极拳高级教练、国际太极拳年会“太极十杰”之一。

  张东武7岁时接触武术,但家人并不支持,觉得练拳是不务正业。张东武却经常趁父母不注意时跑到外面跟人练太极拳。看他如此喜爱太极拳,也不怕吃苦,本家哥哥张国政便正式教他练太极拳。就这样,张东武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自己的坚持下,张东武17岁时便在温县太极推手大赛上夺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随后,张东武到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接受了系统训练。一年之后,他被推荐到河南大学少林武术学院任教练。

  “在学校任教时,我不仅在武术理论水平和太极拳水平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遇到了我的夫人徐勤兰,收获了我的爱情和婚姻。”张东武自豪地说。

  徐勤兰,山东省郯城县人,出生于武术世家,父亲是少林寺还俗武僧素法大师。她6岁开始随父亲习武,后经父亲引见拜少林寺三十世方丈素喜法师为师,师赐法名德皎。在二位大师的教导下,徐勤兰擅长少林拳和多种器械。1990年与张东武相识后,徐勤兰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如今,夫妻两人已经携手相伴走过了二十余载,并育有一儿一女。

  2010年,张东武和妻子一起在郑州创办了东武太极研修院。张东武平时为推广普及太极拳东奔西走,到处传拳授艺,足迹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妻子徐勤兰成了他的坚强后盾,为他打理武馆的诸多事宜,并照顾一双儿女。如今,东武太极研修院在郑州已有两家分馆,为普及太极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徐勤兰十分尊敬张东武,平时也称他为张老师。“他是我的‘男神’!”徐勤兰笑着说。

  此次太极拳交流大赛,东武太极研修院派出70名选手参赛,共荣获金牌41枚、银牌22枚、铜牌21枚,成为赛场上的大赢家。

  在张东武和徐勤兰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女儿和儿子也爱上了太极拳,主动跟随父母苦练太极拳。在本次大赛上,张东武年仅15岁的儿子获得老架二路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女儿也是太极剑比赛的金牌得主。

  “我当太极拳教练已经二十余年了,致力于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推广工作是我一辈子的理想。我不仅要一辈子做下去,我的妻子、孩子也会和我一样,终生致力于太极事业的发展!”张东武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杨丽娜

  见习记者 李瑞雪 实习生 尚怡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