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太行山抗战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太行山上不老松
焦作籍将军彭施鲁的抗战生涯
英雄已逝 精神永驻
怀川抗战大事记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行山上不老松
——记抗日老战士郜文英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郜文英老人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郜文英老人向记者展示她的军功章。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本报记者 陈作华

  见习记者 张 弛

  太行山上,她与鬼子刀枪相对直面拼杀;抗日战场,她屡次负伤九死一生;艰难岁月,她爬冰卧雪忍饥挨饿……然而,她就像太行山上一棵不老的苍松,狂风吹不倒、野火烧不死、刀斧砍不断。

  她就是当年的焦作武工队队员、今年95岁的郜文英老人。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再次走近这位不老的战士,去聆听抗日战场太行山上的风啸马嘶。

  讨饭路上加入武工队

  大嗓门,爱说话,抽旱烟,直性子,今年95岁的郜文英老人,让人依然能感觉出当年女武工队队员那泼辣洒脱的劲儿。

  别看郜文英老人年事已高,但她听力和记忆力尚好,由此记者把她的苦难身世和战斗故事发掘得较为完整和鲜活。

  从郜文英记事开始,到23岁参加游击队,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她的记忆全部与苦难有关。

  郜文英在解放前又名郜长英。1921年8月,郜文英出生在中站区龙洞乡麦秸河村一个贫困的农家。“家里穷得叮当响,娘生下我就去要饭。从我记事起也是去要饭,近处要饭到西张庄、双庙、北野、十二会等村,远处要饭到山西晋城、长治。”郜文英挽起裤腿说,“地主家的狗把我的腿咬烂,现在还留有疤痕。要饭走到天黑后,就在山里的路边草窝里捱上一夜。”

  12岁那年,郜文英被送到临村一户姓毋的农家做童养媳。毋家是个18口人的大家庭,年幼的郜文英不仅每天要给全家人洗衣、做饭,还得下地干活。18岁那年,她与丈夫圆房并于次年有了儿子。可惜好景不长,连年大旱开始了,毋家也闹上了饥荒,郜长英和丈夫就被毋家分出门另过,去独自讨生活。

  战争年代,兵荒马乱,讨生活岂是容易的事?1941年的一天,郜长英的丈夫背着柴火去城里卖,却被人诬告说是偷来的,皇协军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其人头割了下来。郜长英掩埋过丈夫的遗体后带着两岁的儿子走上了乞讨路。

  那时候,饥荒严重,郜长英娘俩几天都难要到一口吃的。“不能眼瞅着让孩子饿死。”郜长英作出狠心的决定——把儿子送给别人养。一个木匠答应用两块银圆收养这个孩子。郜长英拿出一块银圆跟儿子吃了最后一顿饭,从此母子别离。

  战争加灾荒,百姓无活路。一两年之内,郜长英的父母和姐妹在山西逃荒的路上被饿死,两个兄弟被鬼子杀害,娘家原本7口人只剩下郜文英孤零零一人,而丈夫家又拒绝收留她,丧父失子的郜文英几乎走到了绝路。

  1944年的一天,几天没吃饭的郜文英踉踉跄跄地走在山里的乞讨路上。“我感觉身后有人跟着,担心是劫道的坏人,可想跑又跑不动,索性坐在了地上。后边的几个人来到我跟前,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想不想参加抗日队伍。我当时毫不犹豫地说了个‘想’字。那些人又说打鬼子有危险问我怕不怕,我说命都快没了还怕啥呢,就是戳翻了天我也不怕!”郜文英回忆这段情景时,站起身来,挥动手臂,连说话声调都高了许多。

  “我站起身来就要跟他们走,可他们说我皮包骨头,身体太弱,没法打仗,并把一小布袋小米递给我,让我养养身体再说。”郜文英说,“3个月后,我就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后来知道,这支队伍是太行八分区游击队焦作武工队。”

  太行山上浴血抗战

  “刚进队伍时没有枪,我就拿根棍子上操站队。后来给我发了一杆老套筒,还有3颗子弹和1颗手榴弹。打仗时手榴弹老挂在胸前,随时准备和鬼子同归于尽。”郜文英说,“我打过很多次仗,也受过好几次伤,差点儿就没命了。”

  1944年冬天,郜文英跟随部队在晋城一带打游击。“山沟里的雪能埋住小腿,打伏击时就趴在雪窝里,时间长了游击队员个个都变成了雪人。那时候经常是几天都没有热饭吃。”郜文英回忆说,“1945年,队伍转战到焦作一带,仗打得就更多了。”

  “回到焦作北部山区,因要饭时都走过,路比较熟,所以很多次行军打仗都是我当向导。”郜文英说,“队伍刚到红砂岭就跟鬼子干上了。鬼子在那里盖有炮楼,我们发现一个鬼子站在远离炮楼的地方,就想干掉他。为了避免开枪把炮楼里的鬼子引来,我就和几个游击队员悄悄向这个鬼子迂回靠近。鬼子发现后就向炮楼跑,我们几个人就在后边追,我跑在最前边。就在快追上的时候,鬼子挥刀向我砍来,我一躲闪,刀砍在我左胳膊上,我流着血继续追。游击队员看我负伤就停下来照顾我,结果让鬼子跑掉了。”

  “还有一次战斗,是在西张庄村一带。队伍正顺着山坡走,鬼子突然从山上朝我们开了火,接着就冲了下来。我们的队伍被打散了,我也拼命地跑。一个紧追在我后边的鬼子,举起步枪上的刺刀朝我戳来,我猛一低头,刺刀从我后脖子上滑过。我踉跄了一下继续跑,正巧前边是个断崖,我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郜文英说。

  “后来听游击队员说,武工队队长杨聚和派了两名武工队员在沟底下找到了我。他们把昏迷不醒的我从沟里背上来,又送到山西稷山根据地。我治疗了两个多月才好起来。”郜文英说,“可惜那两个送我的武工队员,在回去路上被鬼子抓住并用刺刀活活戳死。”

  在博爱县柏山和清化交界处的一次战斗中,郜文英还负过一次伤。战斗中,郜文英正弯腰去救一个伤员,不料鬼子已到她身后,一把刺刀扎进她的臀部里。她扑倒在地后,顺手抡起一枚手榴弹投向鬼子,鬼子看到手榴弹转身就跑,郜文英也趁机躲到一个柴火堆里。“我慌乱中没有拉出手榴弹的弦,要不然我就跟鬼子同归于尽了。”郜文英说,“后来我被抬到十二会村疗伤,我的臀部上至今还留有一块大伤疤。”

  自甘清贫度余生

  采访中,郜文英不时地拿起一尺多长的旱烟袋,吧嗒吧嗒地抽上几口。她说这旱烟已抽了70多年。

  老人说,抽旱烟是在当武工队员时学会的。那时候到处跑着打游击,饥一顿饱一顿的,就落下了胃病。一位土郎中教她用烟油和点儿水喝,结果还一时能止住痛。后来又喝过几次,加上在冬天里爬冰卧雪想借抽口烟暖暖身子,就这样抽旱烟成了瘾。

  在迎接焦作解放的斗争中,郜文英参加过肃匪反霸、减租减息等工作。1946年1月,郜文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夕,武工队奉命南下,郜文英则留在当地。她先后担任过中站区龙洞乡许河村农业互助组组长、妇女队长、村支部副书记。之后从许河村搬到了解放区上白作村,一直居住至今。

  当年,郜文英离开队伍后和部队失去了联系,她的档案也在动乱时期相继遗失,无法证明其抗战经历,因而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而她也从不以功臣自居,从未向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年近七旬时,她还坚持下地干农活。

  在劳动之余,她经常深入部队开展拥军工作,给刚入伍的战士讲抗战经历,为此她先后被评为焦作市、河南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还被评为感动焦作“十佳”母亲。

  2001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郜文英终于和失联多年的武工队队长杨聚和取得了联系。两个曾经出生入死的老人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得知了郜文英的情况,杨聚和很快就给郜文英出具了证明:“郜长英在我部下当武工队员,是英雄,受过奖,很能干,造地雷、埋地雷,杀敌勇敢;她参加过多次战斗,有红砂岭战斗、石沙河战斗和解放博爱、焦作的战斗……”

  上世纪60年代,在组织的帮助下,与郜文英失散近20年的儿子重新回到了她的身边。如今,老人家里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这就是剩下的那块银圆。”老人拿出一块银圆给记者看。她说自从离开孩子后,就把这块银圆缝在了衣服里,啥时候想孩子了就拿出来看看。

  如今,郜文英老人每月能领到600元的在乡复员军人补助金。记者留意到,她家的房子没怎么装修,也没有像样的家具,陈设简朴。可老人的看法是:“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姊妹5个就剩我一个,我够幸运了。现在的生活跟过去要饭的日子比,已经好到天上去了。”郜文英老人说。

  但老人还确实有一个不满足的地方,那就是过去多年送上门的《河南日报》近来没有了。老人的儿子说,也不知道那份报纸是谁帮母亲订的,可因为报纸没有了,她心里有些难过,担心自己犯啥错误了,国家是不是看不起她了。

  采访手记

  没有享受到抗战时期参加工作的待遇,老人并不在意。可因为一份报纸,老人竟心存不安。

  一位为国家流过血、立过功的老战士,一生想的都是国家,而从没有考虑过个人的利益,即使年近七旬仍下地干农活,也不向国家伸手。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经历过生死的人才具备的胸怀,这是残酷战争留给人们的另一笔精神财富。

  而今,年已九旬的郜文英因为一份党报而担心“国家是不是看不起自己了”,这又是一种什么情怀?

  记者以为,这是一个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的自省,是一名老战士永远立于思想高地的政治觉悟。这种自省与觉悟,正是我们当前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所要求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全体党员所应具有的崇高党性。

  耐贫耐寒,坚强坚韧,郜文英,就如同生她养她的太行山上的一颗苍松。让我们仰视这棵苍松,向郜文英老人致敬。

  (感谢市委老干部局调研科科长邵珠章对本次采访的帮助)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