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探索者
郭凤锵
打造全市首家县级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互联网+监督”让反腐进入新常态
南平皋村:文化建设惠民生
强化餐饮行业餐饮具洗消管理
卫尊照:从农机手到种粮专家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卫尊照:从农机手到种粮专家
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王秋生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今年玉米长势很好,秆儿壮穗儿粗,估计亩产能达到700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啊!”日前,在孟州市化工镇海头村的一片玉米地旁,该村种粮大户卫尊照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了他今年种植的玉米。

  卫尊照现在可是海头村的名人,近年来已经流转土地700多亩,主要繁育小麦种子和种植玉米,一年收入近20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

  卫尊照2009年还是一名农机手,家里有一台收割机和两辆拖拉机,总是帮着别人收麦、犁地的他经常在想:自己有这么便利的条件,为什么不自己包地种地呢?当年,他就在海头村流转土地170多亩,种植小麦、玉米,正式开启了人生的创业之路。

  2011年,卫尊照与孟州市谷旦镇曲村农科所结合,由粮食种植变成种子繁育,一亩地能多收入80多元。2013年,卫尊照以每亩地425公斤小麦的价钱将化工镇西孟港村568亩地整村流转,至此共流转土地700多亩,年收入近200万元,完成了农机手到种粮大户的华丽转型。

  700多亩地,他是如何管理的井井有条,保持每年亩产双千斤呢?卫尊照道出了他的秘诀:“一个是要做到‘苗齐、水足、肥好’,比如在施肥环节,我们一直用的都是比较好的金大地复合肥,这个牌子真材实料,货真价实,施肥后粮食长的秆儿壮穗儿饱满;另外就是俺在政府的支持下装上了大型喷灌,别人一天浇5亩地,我一天能浇20亩,粮食咋能长势不旺哩。”

  “科学化管理也是种好粮食的关键因素。”卫尊照说,一方面他与市农技中心的专家经常沟通交流,种地过程中该干啥,啥时候干,该咋干,他都作好提前准备,按步实施,做到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他仿照企业进行流水化作业,今年收小麦时,收割机一边收,三轮车一边拉,一亩地收完,立马有人开始种玉米,种子种下去后,喷灌就打开开始浇水,时间人工一点都没有浪费。

  卫尊照说,今年夏粮丰收时,他种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550公斤,按每公斤2.56元的小麦种子价格销售,仅夏粮一季收入就有近百万元,根据今年的形势,预计全年每亩地净利润能达到500元,一年的总净利润就有35万元。

  “等时机成熟了,我还要发展小麦玉米深加工,建立面粉厂,生产麦仁和玉米面,让咱孟州人吃上自己生产的面粉。”卫尊照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