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太行山抗战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砖壁:深山区里新农村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抹不去的记忆
英勇善战的 大新庄回民大队
道清战役
怀川抗战大事记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探访温县抗战时期师资训练所(清凉寺)遗址
作者:本报记者 张 冬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8月21日,记者跟随温县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前往祥云镇南贾村。从温县县城出发不久,我们即到达南贾村,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很快来到了目的地——温县抗战时期师资训练所(清凉寺)遗址。

  80岁的南贾村村民王云安是我们此行的向导。师资训练所(清凉寺)旧址对于他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也不仅因为他曾经在这里当过校长,而是因为这里是一个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地方。

  清凉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至今已有1950多年的历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这里从寺庙变成了学校,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接受教育。

  “抗战时期,这里一度成了培养抗日骨干的学校。”王云安回忆道,“那时这里全都是土房,不少青年学生模样的人在这里进进出出。”

  战时师资训练所是抗日战争初期党在温县创办的培养抗日骨干的学校。1938年7月下旬,师资训练所在温县招生,经统一考试,招收学员百余名,校址原在城内十字街,后迁至清凉寺。

  “听老人们讲,师资训练所搬迁到清凉寺时是保密的,村里人并不知情,只知道这里突然来了一帮人。”王云安告诉记者。

  据史料记载,温县师资训练所是仿照延安抗大的模式办学,校长是胡思忠,教务主任是王子休。全校编为一个中队,下设两个分队,高加明、马德高分任第一、第二分队长。学习内容为《统一战线》《民运工作大纲》《游击战术》等材料,学习方法是教官讲课,学员记笔记,按时出操进行军事训练,并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等抗日歌曲。

  如今,清凉寺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解放后修建的南贾小学遗址和一棵古柏树。这棵柏树要3个人才能合抱,经历了千百年雨雪风霜以及战争的洗礼,至今仍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我是1971年来这里(南贾小学)当校长的,一直到1995年退休。”王云安说,“在这里工作,每当想到几十年前我党的优秀干部曾在此参加培训,然后奔赴抗日前线,我的心情就异常激动。”

  1938年9月5日,日军再次侵犯温县县城,师资训练所被迫解散。师资训练所虽然在温县驻扎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师资训练所向受训的百余名青年学员讲解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了战时教育,坚定了这批青年学员的抗日意志。

  记者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王云安老人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耳边仿佛响起了嘹亮的战斗号角。抗战时期师资训练所遗址虽已残缺不全,但红色的记忆、革命的传统将在这片土地上永久流传。

  左图 8月21日,王云安老人在温县抗战时期师资训练所(清凉寺)遗址为我们讲述抗战故事。

  本报记者 张 冬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