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国华盛顿州举办的2015年“雨果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创造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新纪录。这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刘慈欣在获奖感言里表示:“自己曾读过许多‘雨果奖’得主的作品,‘雨果奖’是科幻界的一座灯塔。”
“雨果奖”确实是科幻界的一座灯塔,其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是为纪念“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设立的。在世界科幻界,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雨果奖”,和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两项科幻大奖。刘慈欣荣获“雨果奖”,不仅为中国科幻文学,而且为亚洲科幻文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喜可贺。
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科幻文学已经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我觉得,这种说法还为时过早。正如刘慈欣日前现身2015上海书展时所说,当代中国文学最大的问题是与科学脱节,有人把中国文学界称为最大的科盲群体,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科盲,而是他们对科学没有兴趣;作品也好,作家也好,都缺乏影响力,不能因为一两部作品成功,就说中国科幻文学达到了世界水准。
刘慈欣的这种认识才是清醒可贵的。在我国,科幻文学仍然是小众、边缘化文学。一方面,科幻文学创作者少,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家更是少之又少。一些作家热衷于创作毫无科学基础的穿越文学与奇幻文学,一些读者更是热捧这些文学“大路货”;另一方面,一些作者即使致力于创作科幻文学,却因为想象力匮乏,缺乏创意也缺乏思考的深度和锐度,致使不少作品较为粗糙,甚至还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
在我国主流文学评论界,科幻文学有时也颇不受待见,有人看重科幻作品的文学性,有人看重其科学性,有人认为科幻只是工具,充分表现人性的科幻文学才称得上文学,有人甚至认为科幻文学表现的是伪科学……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存在的这些分歧,致使其评价标准多元,际遇也就不尽相同,一些作家因此不愿进军科幻文学创作。
刘慈欣荣获“雨果奖”,并不能证明中国科幻文学成功“逆袭”,只能说明,在世界科幻文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向前展望,中国科幻文学有很大的希望。它的真正繁荣振兴,需要一大批像刘慈欣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家共同努力。当今社会是由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来推动和主导的,科幻文学大有可为。我们的科幻文学作家不妨从“雨果奖”起步,共同打造和迎接我国科幻文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