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仕智)三秋生产一季管两年,既是保证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的关键,又是换季倒茬、实现来年夏粮丰收的重要基础。9月9日,市农业专家在今年三秋生产大幕即将拉开之际提醒广大农民:把握“五个重点”,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抓好秋粮后期管理。今年夏收以来,我市按照“夏秋并重、协调发展”的要求,立足防灾减灾,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科学运筹肥水,确保了秋作物的健康生长。目前全市299万亩秋作物普遍长势良好,尤其是212万亩玉米长势喜人,若没有突发灾害性天气,今年又将是一个增产年。目前距离大面积收获还有20天左右的时间,根据我市秋季灾害天气突发易发的特点,决不能掉以轻心,做到丰收不到手、管理不松手。要防治病虫,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的动态,积极开展防治。要适时晚收,玉米从苞叶发黄到籽粒乳线消失的10天内,每推迟一天收获,每亩能增产5~6公斤,农民群众要正确掌握玉米收获期,尽量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粒重,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防止霉变,玉米、水稻等秋作物一旦收获时机成熟,要抓紧收获,坚持边收边打,通风晾晒,防止霉变,确保颗粒归仓。
组织好三秋农机作业。今年三秋要以玉米水稻机收与秸秆机械化还田、小麦机播机耕作业为重点,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农机手培训,推广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三秋生产机械化水平,为粮食持续丰产丰收提供坚实的物质装备支撑和技术支持。今年,玉米机收率要保持在92%以上,小麦机播率保持在97%以上,持续保持我市农业机械化的领先优势。
提升麦播科技水平。在用种上要良种良法配套,选用抗耐病虫和肥料利用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推广焦麦266、平安8号、周麦22等优良品种,并配套实施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节水灌溉等高产集成技术。在施肥上要减量提效,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投入。在用药上要减量控害,加强病虫害监测,科学预测发生趋势,加大对农资经营人员的宣传培训,及早备足对路药剂,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认真落实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土壤处理等关键措施,为小麦健康生长打好基础。
抓好小麦高产创建。科学选择实施区域,对连续三年承担高产创建任务的万亩示范片,要变更实施地点,以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实施区域调整,逐步扩大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覆盖范围,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开展绿色增产攻关,在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零增长”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技术集成模式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实现粮食绿色增产。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依托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高产创建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加大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力度,稳步推广小麦宽窄行播种和宽幅带状播种技术,使农民群众真正掌握技术要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推动全市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打造高标准粮田示范工程。通过重点提升,打造亮点工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我们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重点提升武陟县北郭乡5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努力打造一批样板工程、亮点工程。温县要集中力量打造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力争打造成省级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其他县市都要重点培育1个示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