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售7.8元的普通药,在医院里时常难觅踪影,黑市上却卖到数千元。调查发现,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却成为“孤药”,一些廉价救命药变得“一药难求”。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指出,在药品价格管制的情况下,生产这类药物长期亏本或不赚钱导致药厂不愿生产;有人认为,放开对药物的价格和分配管制,让企业自主定价,由市场自由竞争,则不至于救命药长期短缺。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尹希东:一些廉价救命药之所以变得“一药难求”,究其原因是一些药企唯利是图,只顾经济效益,无视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要杜绝这种现象,政府就要从法律法规、政策税收等层面入手,确保药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能保证百姓的权益。
@难忘晴川:一些廉价救命药变得“一药难求”,其实是“金钱”在作祟,无论药厂还是医院,皆因廉价药无利可图而弃之,廉价药自然“物以稀为贵”了。
@工程师-作家-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很多药厂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廉价药没有利润空间,所以他们就不生产。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硬性规定这些药厂每年都要承担一定比例廉价药的生产,这样才能让廉价药惠及于民。
@芳心云天:廉价救命药变得“一药难求”,甚至“销声匿迹”,谁之过?说白了还是利欲熏心惹的祸,天价药把人害的生得起病吃不起药,这是事实;药价管制本无错,但也不能不顾及药企的生存状况,结果是孤药难觅管制无措。呼吁相关部门,尽早出台具有双赢的药价管制的“灵丹妙药”。
@吝时工:普通药无利可图,医院自然不“感冒”,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让公立医院回归其公益性。
@宿松何晓: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关部门对药品实施限价。由于利润太低,商家不愿意继续生产一些廉价药,这才导致医院里一些“救命药”严重缺货。黑市上趁机哄抬药价,自然要严厉打击,但有关部门还应该找到一条双赢之策,既让药商有利可图,又要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才能使“一药难求”的现象不再发生。
@风开季节:药品绝非普通的商品,而是救命的东西。可惜一边是医院的廉价药不见踪影,一边是黑市哄抬药价,说到底,既是监管的缺失,也是制度的悲哀。
@庐人境:就像经济发展需要价格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一样,药品也需要政府的干预。对于一些成本低、售价低的药品,相关部门应该对厂家予以扶持,保证廉价好用药的正常生产,及时救助病人。
@秋泉12:医疗属于公益性质,不能纯粹商业化。对厂家不愿生产的廉价药,财政应该建立专项资金加以补贴、扶持;而对该开廉价药而不开,只开高价药的医生,也要加大治理力度。
@龙腾四海112:企业本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今7.8元一盒的药没有利润,厂家不愿生产也在意料之中。政府应该做的是将药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味地限制药价只会让药企反感从而放弃生产,从而抬高黑市药价,好心办坏事。
【下期话题】
“熊孩子险”靠谱吗?
孩子学骑车时刮到别人车,在学校不慎弄伤同学……对于家长而言,只要“熊孩子”出没,烦心事就少不了,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为此,有保险公司推出了“熊孩子”险种,即“监护人责任险”,是一款可以为未成年人过失行为埋单的保险产品,分担家庭经济风险。此举得到部分家长的支持,教育专家认为买保险后并非万事大吉。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