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老师上班还讲方言,小心被“扣分”!本周是全国第18个推普周,主题为“依法推广普通话,提升国家软实力”。记者15日从江苏省教育厅获悉,刚刚出炉的《江苏省县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情况监测指标体系》近期将下发。“监测指标”明确公务员普通话水平应达三级甲等。
(9月16日《扬子晚报》)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一些方言濒临失传,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为了挽救方言,特意在学校开设“方言课”,以保证方言不会真正消失。江苏规定公务员上班讲方言被“扣分”,这不仅不利于方言文化的传承,而且有瞎指挥、一刀切之嫌。
方言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相悖。可以说,在合适的时候说方言恰恰与推广普通话是相互补充的。推广普通话不能将方言“赶尽杀绝”,也不是将两者对立。
公务员在上班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的确需要说普通话,毕竟老百姓来自五湖四海,特别是在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你说方言,别人听不懂,肯定不行,但遇到当地的老百姓,如果没有特殊要求,说方言更有亲切感,也不会让老百姓产生隔阂。
公务员上班要讲什么话?很简单,就是要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要讲老百姓需要的话,要善于和老百姓沟通,而一些老百姓由于文化程度低,他们说不好普通话,只会说方言,如果公务员与老百姓说普通话,可能会增加彼此的距离感。
其实,对于公务员来说,不仅不能排斥方言,相反,还应该培训公务员会说方言,一些公务员是来自外地的,他们不会说当地方言,这在实际工作中,会造成和当地老百姓交流时出现障碍,从而难以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更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要求公务员说普通话很简单,但要求公务员不说官腔,这对于公务员来说,反而是件难事。
公务员上班要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这是简单的常识,岂能完全排斥方言?推广普通话也不能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