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一笔笔真金白银,换来了全区教育面貌的大变样。
记者走访了中站区多所学校,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到处都能看到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崭新的塑胶运动场、整洁的校园环境。尤其是龙翔学校,这所中站区集中资金一次性投入500余万元、合并30多个自然村的13个教学点建成的山区学校,当年曾开全国、全省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先河。如今,该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日益提升的教学水平,再次引来各界人士关注的目光,很多来参观过的人都感慨地说:“真没想到这样一个偏僻的山区学校,各种条件比城里的学校还好。”
正能量打造软实力
教育强区强在均衡发展
对于中站教育而言,在各城区首家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标志中站教育已走过最初的发展历程,站上一个新的起点。
如何均衡?中站区教育局局长吕秋枝说,均衡就是要“造川扬峰”,打造“三名工程”。
“造川扬峰”:把基础提高,让亮点更亮。
“三名工程”:打造名校、名校长、名教师。
“造川扬峰”,就要创新机制。城乡教师交流,干部任期交流,教师全员竞聘……激活一潭春水。
“造川扬峰”,就要创新强弱结盟。中站区积极探索实施“强弱结合,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盟校战略,实行一套校级班子、一套规章制度、一种评价办法,以强带弱,捆绑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同步提升。优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层人员到弱势学校担任负责人,直接把先进的办学模式、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等输送到弱势学校,为弱势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统筹调配优秀师资力量,推广普及先进的教学经验,完成“以教代培,以教代训”的教师培训目标。记者了解到,为支持民办教育,该区派驻到民办中学许衡实验中学的公办教师达39人,占该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目前,该区的新生小学与大家作小学、焦作五中与开达学校、中站实验小学与店后学校、许衡中学与焦作十四中等学校均已建立盟校关系,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互助发展。
“三名工程”,培训为基。该区大力开展国培、省培、市培、区培、校本研修等系列培训活动,采取远程培训、集中面授、送培训到校等形式,3年来共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
不仅是业务培训,师德、师风也处处传递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正能量。焦作四中教师程海枝发现一名女生没来上课,强烈的责任心让她多次打电话未果后,专门跑到女学生家,及时救出了煤气中毒的女学生。龙翔学校初入小学的孩子不习惯寄宿生活,晚上都是校长、老师抱着入睡。在这里,先做父母后做老师是每一名教职员工的工作准则。
如今,不仅是中站区在外上学的孩子纷纷回来在家门口上学,连周边县区包括焦作城区的很多家长都选择让孩子来中站区就读,中站教育成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字招牌。
新理念成就文化力
教育强区强在特色立校
打造教育强区,分数不是唯一标准,特色立校是该区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根据每所学校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该区努力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许衡中学的大课间操,中站实验小学的趣味剪纸、快乐口风琴等活动亮点纷呈,初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许衡中学校长冯志杰告诉记者,许衡中学目前有28个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师生参与度非常高,像每年学校的篮球节,有三分之二的师生参与。
一批特色教育品牌逐步形成。许衡中学先后被评为全国初中教育改革和创新示范学校、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等,柳斌、李镇西等教育名家多次莅临指导。龙翔学校被誉为全国山区办学典范,区政府每年投入75万元,为学生提供免费接送、免费住宿、免费就餐等服务,该校成为宋庆龄基金会“五好小公民”道德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焦作五中、造店回民学校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融合,为全市民族教育作出了有益探索。
在投入上保障,在体制上创新,在发展中求均衡,中站教育,阔步前行。
办人民满意教育,站在发展新起点上,中站教育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