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说起“头晕眼花”,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头晕眼花”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病症,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出见,故统称为“眩晕”。那么,引起眩晕的原因是什么,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都具有哪些优势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心病科主任赵金岭。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从而导致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在西医学中,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也都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赵金岭一边查房,一边向记者介绍。
在该科一间病房内,一位老年患者见到赵金岭后,高兴地说:“赵主任,我的病好多了,头也不晕了。”赵金岭笑着说:“好,您一定要坚持服药。”赵金岭告诉记者:“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此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另外,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眩晕主要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类型。像这位患者,就是肝火上炎型,主要症状是头晕且痛,目赤口苦以及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和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我们在治疗中主要以清肝泻火、清利湿热为主,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效果非常好。”
在另一间病房,记者看到护士正在给一位患者送熬制好的汤药。赵金岭说:“这位患者服用的是‘天麻钩藤饮’,主治肝阳上亢,其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定志。全方能达到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效。这些年来,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肝阳上亢型眩晕用‘天麻钩藤饮’,痰浊中阻型眩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肾精不足型眩晕用‘左归丸’或‘右归丸’,瘀血阻窍型眩晕用‘通窍活血汤’,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另外,在实践中,我们采用针刺疗法,通过在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以及肾区、脑干、神门等穴位施针,来治疗眩晕。总之,我们认为,老年性眩晕的病因大都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调肝、健脾、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的同时,还应以补肾填精、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回到医生办公室,赵金岭进一步介绍:“关于眩晕,中国历代医疗典籍中都有很多记载。如《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还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等说法。汉代张仲景则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宋代以后,中医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元代朱丹溪则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明代张景岳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与治疗眩晕。到了清代,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就更加全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最后,赵金岭提醒有眩晕病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鱼虾等。如果是风阳上扰、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者,多食水果、蔬菜,禁烟酒;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者,多食水果及补益之品,如莲子粥、山药粥等。此外,还要对眩晕患者进行情志护理,根据患者的忧、思、悲、恐、惊实施精神疗法,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最后,就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节制房事,切忌纵欲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