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怀药”享誉全国,“清化姜”全省闻名,野生药材葛根、丹参、柴胡、防风、连翘、冬凌草、全虫、土元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制定针对中医药治疗的优惠政策,将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非药物疗法纳入医保、新农合补偿范围,降低县中医院住院起付线,鼓励医务人员积极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服务,增加中医药诊疗份额;将中医业务经费、公共卫生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管理,三年来政府累计投入中医专项经费3781万元……
为了让中医国粹吐芳惠民,不断传承发扬,近年来,博爱县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不断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壮大中医药专业队伍,加大中医药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以创建促发展,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民营医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体系。
健全网络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以中医院为“龙头”,加强中医药工作阵地建设。近年来,该县中医院累计投入1290余万元,建设改造了1.3万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先后引进核磁共振、螺旋CT、三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大中型诊疗设备近100台件,中医药发展的硬件设施基础得到夯实。同时,该县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中风科、理疗科、心病科先后被命名为焦作市重点中医专科。另外,该院还推出了42种中医非药物疗法,参与中医非药物治疗人次占门诊人次的比例在15%以上,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用药负担。
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加强中医药工作基础建设。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10个乡镇卫生院新增业务用房1.94万平方米,新增中医业务用房5811平方米,新增中医科室13个;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管理科、中医诊室、中药房、煎药室,并按照“相对集中,统一标志,打造中医文化”的原则,建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配备了电针治疗仪、中频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等中医诊疗设备,中药房配备了中药饮片柜、调剂台、标准筛等,中药饮片达300余种,中成药达60余种。特别是2013年以来,该县根据群众医疗需求,积极转变乡镇卫生院发展思路,引导乡镇卫生院在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中医康复理疗服务。目前,该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设立有康复理疗室,其中清化镇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1601平方米,投入资金286万元,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是焦作市乡镇卫生院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中医临床科室。
以村卫生室为“网底”,加强中医药工作前哨建设。目前,在该县215所一体化村卫生室、89个中医及中西结合诊所中,45%配备了至少100种以上中药饮片和50种以上的中成药,80%的村卫生室配备有中医治疗箱,90%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包括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贴敷等在内的中医药服务,能够运用中医药或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人才支撑水平
人才优势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该县制订和实施了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师徒传承、进修学习、集中培训、远程教育、学历提升、学术研究和交流等形式,持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该县累计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中医药人员800余人次,培训率达100%;累计培养中医本、专科毕业生48人,组织参加基层无学历人员中专层次学历教育65人次、中医师传承10人,大大提高了农村中医药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弘扬中医文化,打造中医药发展强县
该县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和医院内涵建设,精心打造中医品牌,建设中医药强县。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该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电子显示屏、健康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宣传中医政策法规及中医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传染病防治知识,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发展氛围。三年多来,该县共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5万份、张贴标语260幅,到各乡镇村街开展义诊等活动50余次,受益群众上万人。二是实施名医名院战略。该县鼓励医院培养学科带头人,以带动专科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倾力打造名医品牌。目前,该县清化镇卫生院开设了逯氏飞针专科、娄氏女科和穴位贴敷专科,其中仅穴位贴敷专科冬病夏治一项,年贴敷量达1000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打造中医综合服务区。该县各医疗机构科学设置、精心布局,将中医药服务科室集中建设,积极打造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进一步提高了综合实力。
王晓波 侯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