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青岛大虾”还坑:泸沽湖景区药材按克卖,两小包就得5000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央视记者随旅行团前往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泸沽湖体验旅游,在这里记者发现:村寨导游与银器店签约推销,银饰品价格高出市场近一倍;泸沽湖惊现玛卡价格陷阱,价格也可谓贵得离谱。对近期出现的一连串坑人“天价”事件,你怎么看?
【观点1+1】
@z531312762:天价消费真荒唐,坑蒙拐骗良心丧;职能部门应负责,莫让商家逞凶狂;明码标价应坚持,发现问题渠道畅;和谐市场诚信始,共享消费好时光!
@细数青山望蓬莱:“天价”买卖都是一锤子买卖。这一锤子砸碎了商家诚信,砸没了公平竞争,砸乱了市场秩序,砸毁了景区形象。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实际上就是对“一锤子买卖”行为“心慈手软”。对此,监管部门应该亮出严厉整治的“大锤”,让不良商家受到严惩!
@硕鼠米米2011:旅游景点有“坑”,似乎已经成了公众默认的事实,很多旅游景点的商家压根儿就不需要回头客,来一个就宰一个。相关部门要规范旅游景点商家的经营行为,不要让离谱的“天价”再影响游客的心情了。
@阿七若丹:游客不是傻子,臭名在外的景点终究会成为“众弃之的”。所以,导游不要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去赚黑心钱,各景点管理部门更要为景区的健康发展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不要被短期效益所迷惑。
@kellykeron:一般来说,我很少在旅游景区买东西,先不说景区存在这样那样的“坑”,单是售后服务就没有保障。我奉劝相关景区的不良商家,别把游客当成羔羊,想咋剪毛就咋剪,游客会用脚投票,不要等到失去游客了,才知道后悔。
@风开季节:景区存在这些“大坑”,早就是公开的秘密,游客都知道,为何监管部门不知道呢?我想,正是因为他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才使某些商家有恃无恐,这种状况不改变,最大的受害者恐怕不仅是游客!
@我爱干煸茶树菇:从表面上看,这是商家对游客下手太狠,但其中容易被公众忽视的事实是,利益受损的消费者大多是异地游客。对此,我们很容易想到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在作怪。我想,很多不良商家一定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如果监管部门接到举报后马上就能严厉处罚不良商家,此类事件一定不会遍地开花。
@江苏日月江南:要防止在旅游时跌进消费陷阱,消费者要注重自我保护,一是尽量少购买一些并不必要的东西;二是不购买价格过高的商品;三是购物时要注意保留凭证,切身利益受损时通过媒体、网络和管理部门的热线电话进行维权。
【下期话题】
行善“罗生门”
近日,在四川省西昌市,一位女孩给摔倒老人喂米线的照片在微博上和朋友圈走红。很多网友给女孩点赞,称她是西昌“最美暖心女孩”。但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女孩这样做是想出名,在摆拍、作秀。记者调查结果表明,该女孩确实是在行善而非别有用心的作秀,由此,为围绕该事件的争论画上了句号。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