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从医14年来,他曾获得河南省“读经典、背方剂”中医药岗位技能竞赛一等奖,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从医14年来,他不断攀登医学高峰,曾拜豫北国家级名老中医石景亮为师,跟诊学医两年多,在肾病等疑难病症的诊治上取到了不少“真经”,此外他还先后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及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从医14年来,他一直战斗在临床一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以及相关并发症、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衰竭,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他,就是市中医院肺病肾病糖尿病科主任张春雷。
本期,“名中医与您有约”活动走进张春雷诊室,让大家零距离感受中医的独特魅力,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闻其声,而知其病
10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张春雷所在的诊室时,他刚接诊了一位女性患者。据了解,这位患者今年30多岁,咳嗽了将近一年时间,其他医院的医生一直按气管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于是过来看中医。就在叙述病情时,这位患者咳嗽了几声。于是,张春雷仅凭这几声咳嗽,就判定这位患者的病不是气管炎。“从咳嗽声音可以判断出来,你的咳嗽不属于医学标准上的咳嗽,而是清嗓,这是由嗓子以上部位发出的,所以你的病不是气管炎。”张春雷解释道,“而且,年轻人的咳嗽很少是由气管炎引起的。现在不少年轻人认为咳嗽时间长了,就以为自己得了慢性支气管炎,这是一个误区。判断慢性支气管炎,在医学上有一个标准叫‘两年三月’,就是指中年人连续两年咳嗽都在3个月以上,才能诊断患者是否得了慢性支气管炎。”
在检查过程中,张春雷得知这位患者还在继续服用消炎药时,便建议其马上停用。他说,患者服用消炎药两周后,病情不见好转,就不要再用了。“像你这种情况,如果还继续服用消炎药,反而会对你的病情造成危害。”张春雷说。
在为这位患者把脉后,张春雷又进行查体。“张主任,还用拍片吗?”这位患者问。张春雷随即表示,她的病其实是慢性咽炎,不用再花钱拍片了。随后,根据这位患者的病情,张春雷为其开出了药方。
在接诊下一位患者时,这位患者一开口说话,张春雷便确诊其患有鼻窦炎。
对此,张春雷表示,一些疾病通过患者发出的气息及声音,就能够诊断出具体病情。“这并不是啥绝技,看的患者多了,医生自然就会有这方面的经验。闻其声,而知其病。”张春雷向记者介绍。
在接诊过程中,面对一些患者的重复询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患者对卫生健康知识理解不够,免不了要一遍遍地问,医生对此要耐心解答,这是一个医生应尽的责任。”张春雷如是说。
开“小处方”,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在接诊过程中,张春雷充分将中医特色优势——“简、便、验、廉”发挥出来。记者在诊室里发现,张春雷所开的药方均是“小处方”,这些药方少则二三味药,多则十几味药。甚至,对于一些患者,他不开药方,而是指导其如何运用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达到治病的目的。
今年33岁的小赵,去年被确诊为糖尿病。为此,张春雷为小赵制订了一套药物疗法、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半年后,小赵完全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值以内。当日上午,小赵因近段时间体重下降过快,害怕病情出现反复,便前来找张春雷就诊。“你的情况没有多大问题,继续保持下去就行。”张春雷为小赵把脉后说。小赵听了张春雷的话,心中的顾虑终于得以消除。
“其实,一些刚患上糖尿病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控制饮食,也可以不用吃药,我们这里有不少患者已经好几年没有吃药了。”张春雷介绍,“不过,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患者的依从性要好,必须按照医生所制订的治疗方案严格执行。”
据张春雷介绍,糖尿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显示,糖尿病在20~79岁人群中的患病率为8.3%,患者人数已达3.82亿。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10年翻了近两倍。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已超过9000万,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症,是一种严重困扰人们生活的代谢性疾病。”张春雷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而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如能迅速消除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水肿症状、改善周围血管病变症状、加快眼底出血的吸收等。”
采访中,一位患者被诊断出患有颈椎病。于是,张春雷建议:“治疗颈椎病,吃药不如理疗,你的病情不太严重,我建议你去进行牵引理疗就行了。”张春雷说。
“张主任处处为我们患者着想,我们对他很信任。而且,他开的都是‘小处方’,花不了多少钱,疗法还非常好。这两年,我一直都是找他看病。”患者李女士在一旁对记者说。
“治病的药不在于贵,而在于对症。”张春雷说,“当医生的就要对患者负责,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让患者用最少的钱把病治好,绝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我记得北京市中医院一位名叫许公岩的老中医,他的医术非常高,开的药方仅有两三味药,就能把病治好。而这,就是我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