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过后,时令也逐渐进入了深秋。那么,在这个季节,老年人该如何养生呢?昨日,记者来到市中医院,找到脑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李凌云,请她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深秋时节,天气逐渐转凉,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人的生理功能也开始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所以,老年人在这段时间里更要注意保养,以免旧病复发。”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李凌云开门见山地说,“秋天天气干燥,是引发老年人旧疾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还有一些病虽然本身与季节关系不大,比如胃病、血压或血糖比较高等,但很可能在这个时候因秋燥、感冒等导致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另外,秋季也是一个适合进补的季节,老年人一定要与医生多沟通,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自作主张,盲目进补。”
李凌云还指出,“春捂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老年人。比如,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受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就容易引发中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受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脏缺血、缺氧更加严重,从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老人,在秋季易感受风寒湿邪,常会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症状;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受到寒冷的刺激后,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等,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另外,老年人在这个季节要少洗澡,忌用碱性肥皂,以免因皮肤干燥导致皮肤瘙痒;要适量补水,忌大量流汗;要适当进行润补,即养阴、生津、润肺;要注意心态平和,不要过喜过忧,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最后,李凌云特别提醒家有老人的年轻人,秋季日照减少,气温降低,花木凋零,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让老人因景触情,产生忧郁、烦躁、凄凉、垂暮之感。作为子女,要多陪父母出去走走,以免老人产生“悲秋”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