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关注“老漂族”就是关注我们的将来
“滴滴医生”
5万元慰问奖能否换来回头客
困难重重
第三方调处:医患纠纷的“焦作解法”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0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老漂族”就是关注我们的将来

作者:□伊一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北漂”现象已经被人们所熟识,与“北漂”相对,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早已年迈,也远离故土,放弃原本该有的安度晚年,开始漂泊他乡,这一群体被人们称为“老漂”。“老漂族”离开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大城市,为缓解子女的生活压力继续奉献着自己。然而,都市生活并非只有欢乐,陌生的疏离感、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生活习惯的不协调等,都让他们饱尝辛酸与艰难。

  (据人民网)

  “老漂族”的话题一经网络引爆,便迅速扩散为热点话题,这不仅因为正值重阳敬老之时,更是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将老去,关注“老漂族”其实就是关注我们的将来,如何安放“老漂族”那颗不安的心,关乎我们每个人灵魂的幸福与心灵的安稳。

  俗话说故土难舍,“老漂族”的现实让人有一种无法言状的沉重感。尤其这几年,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到了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的高峰期,而同时伴随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让“老漂族”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但显然,不管是家庭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如何让为子女幸福、为国家发展操心奉献的“老漂族”在陌生的城市里安度晚年,让他乡变故乡,我们都还准备不足。

  “老漂族”的问题,从表面上分析,好像只是为了跟儿女团聚或者帮助照顾孙辈生活,才不得不成为陌生城市里的外来人口。而从深层次考虑,进了城的老人们除了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外,心中的隐痛无人能懂。有调查显示,在城市里的“老漂族”遇到的问题主要如下:与子女产生矛盾,占22%;因户口无法享受社会福利,占20%;与子女交流少,占17%;老夫妻分隔两地,占10%;没有朋友,占31%。

  为此,关注“老漂族”,让“老漂族”活得幸福,就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努力,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多些制度温情,在养老服务、医疗保险等方面为“老漂族”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那些不得不跟着孩子到异地居住、养老的老人提供更多的保障,让他们留在异地心里也觉得踏实,能够活得有所坚持、心神安定、有归属感。另一方面,城市社区等组织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多种生活娱乐平台,把“宅”在家里的“老漂族”请进社区,或者建设“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帮助“老漂族”融入新环境、安享晚年。

  对于子女来讲,要多体谅老人、理解老人,多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自己带孩子,实在需要父母带,就要多沟通、多理解。更重要的是,儿女要尽量帮助人地两生的老人融入所在城市生活,使其成为其中的一员。“老漂族”自身也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抽出闲暇时间多学习、多锻炼,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过去有句话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讲——“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此心安处是吾乡。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子女能够让天下父母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家的归属感,让此心能安,相信“老漂族”的称呼也会随之消失,异地城市才会成为老人们真正意义上的家。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