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间,河北省内丘县纪委工作人员查处一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事件。该县派出所民警杨洪亮帮朋友跟景区负责人打了个招呼,请对方帮忙照顾一下,免了8个人的门票。最后,杨洪亮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相对于其他违法乱纪行为,“打招呼”可谓是成本最低,最“轻描淡写”的。“打招呼”不为人注意,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渗透力,其危害性较之于贪污受贿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行为的背后,凸显了权力与利益之间盘根错节的人情关系。如果人人都利用公权力去“走后门”,那么就会彻底破坏原本自然有序的社会规则,从而滋生腐败的毒瘤。
不可否认,“打招呼”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歪风邪气,并且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这些人高喊着廉政清风,背地里却小心谨慎地利用公权力暗度陈仓。
杜绝这类歪风邪气,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所有人都去遵守有序的社会规则,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公平,而不只是让个别人感到“享受”。所以说,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当严守政治责任的底线,反对和抵制各种违背原则的“打招呼”。
反腐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需要整个纪检监察体系的持续发力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履职。毋庸置疑的是,监督越有针对性,开展反腐工作的效率就越高。纪检监察部门要严格落实司法责任追究制,加大对“打招呼”者的责任追究力度,令其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当然,这样的手段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法律法规之上,必须有法可依,也必须暴露在阳光之下,以满足公众舆论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打招呼”已成为权力腐败隐形的污染源,对反腐倡廉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今之计,只有尽早地厘清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的边界,才能避免权力的失控与泛滥,最大程度上防止腐化堕落和权力寻租的发生。只有这样,“打招呼”的官场潜规则才有望被尽早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