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见习记者 赵颖祯
2013年盛夏,上海闷热的天气令人焦躁不安。而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与沃尔沃的配套谈判,也处于胶着状态。
作为国际工程机械巨头,沃尔沃对配套轮胎产品有一套严格的测试体系和评价准则。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风神轮胎其他各项性能均通过沃尔沃测试标准的情况下,沃尔沃对轮胎的舒适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僵局被风神轮胎一位31岁的年轻人打破了。王志平和他的团队手持创新利剑,首开国内轮胎行业之先河,率先运用先进的有限元分析技术,分析轮胎震动模态,结合车辆震动频率,调整轮胎结构及花纹,最大程度地降低轮胎与车辆的共振。最终,经过努力,产品顺利通过沃尔沃舒适性测试,并在技术交流中得到了沃尔沃方面的高度认可。
“在很多人看来,工程机械轮胎这么大的花纹结构,谈舒适性是天方夜谭,但这就是客户和市场的要求!”时至今日,王志平对此记忆犹新。
作为风神轮胎的一名年轻设计工程师,王志平在进入风神轮胎的6年间,凭着自己的实干和创新,在轮胎研发界崭露头角。其研发的杂胶清除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9项;《运梁车提梁机专用子午线轮胎的开发研制》项目荣获中国化工科学技术二等奖;开发设计的13个规格产品,均取得优异的市场表现,销量节节攀升,其中3款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心路
初见王志平,颇让人有些惊讶。1982年出生的王志平,有着“80后”少有的恬静与淡然。随着交流的深入,又能感觉到他讷于言、敏于行的背后有种让人说不出的力量存在。特别是说起对中国轮胎工业的发展与前景,他身上的那种自我使命感总会油然而生。
王志平与轮胎制造结缘,始于2004年。其时,即将从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的王志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到青岛某轮胎生产企业进行混炼操作。首次进入炼胶车间,王志平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由于当时厂区采用的是开练式混炼操作方法,当炭黑倾倒下来的时候,整个车间瞬间被一团浓烟所笼罩,工人们的脸瞬间被淹没在一片黑暗中。
“轮胎生产过程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取代。”抱着这一信念,面临择业的王志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外资企业——江苏韩泰轮胎,希望在此接触到国际先进的轮胎生产流程。
与实习时看到的情景截然不同,江苏韩泰轮胎采用的是高度自动化的工艺,因此车间内井然有序,可以说是一尘不染。王志平暗暗思索,中国的轮胎生产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必须做得更好,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06年,王志平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取贵州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轮胎设计补上力学这重要的一课,并于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风神轮胎,在这家奉不甘平庸、追求卓越为成功哲学的企业里,正式开启了属于他的轮胎研发梦。
用技术创新实现梦想
已过去的心路,无法一一追溯。
无论是年轻人投身轮胎工业的理想也好,还是渴望干事创业的梦想也罢,王志平进入刚建成调试的风神轮胎制造三部,在硫化工段担任工艺员。进厂后,王志平一头扎进车间,和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师傅泡在了一起。有问题,他就虚心地向师傅们请教,有想法,他就马上和一线工人交流验证。
王志平深知,作为复杂的多种材料复合部件,轮胎必须经受各式各样的严苛路面和操纵的考验。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当时风神轮胎有一个胎肩脱层难题久攻不下,要找到具体的脱层位置就需要一个断面,而风神轮胎当时没有轮胎断面切割机。咋办?王志平不等不靠,他到设备维修组借来切割型材用的切割机,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才切好制造三部的第一个轮胎断面,确定了脱层位置及产生原因,有效地解决了胎肩脱层问题。
制造三部作为新建项目,其硫化工艺全部采用平板式硫化机,这对于当时的风神轮胎来说,都是崭新的工艺,欠硫问题随之而出。欠硫?见记者不解,王志平如是比喻:“就像蒸馒头时没蒸熟,整条轮胎也就废了。”至于原因,王志平根据分析出现欠硫的位置及规律,测量模具各个点的温度分布,认为欠硫与模具低温点有着对应的关系。
然而,正像蒸馒头时盖上了笼屉,又如何能找到低温分布点?为此,王志平在150摄氏度高温的硫化机旁,一蹲就是一整天,不厌其烦地反复观察同一规格轮胎的欠硫差异点,经过无数次的比对,最终提出了设备热水循环系统的技术改造方案,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那段日子是艰苦的,也是充实的。”王志平坦言,正是这段艰苦而充实的经历,为他熟悉轮胎生产工艺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轮胎工业强国梦的圆梦人
在王志平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件事情令他记忆犹新。
2013年10月,王志平到广西市场调研工程轮胎市场使用情况,偶遇一名米其林轮胎市场服务工程师。交流过程中,对方以开玩笑的口吻称:“中国的工程机械轮胎重量超过米其林,寿命不足米其林的六成,价格不足米其林的一半,这简直就是在浪费原材料”。
对方的话深深刺痛了王志平。“中国人必须研发出属于自己的优势产品,用产品告诉世人,我们有能力生产出可以与国际品牌相抗衡的轮胎!”这种冲击与洗礼,让王志平心中的那个工业强国梦,沉淀得更加凝实与清晰。
然而,市场比拼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优质的产品。王志平深深明白,唯有突破现有设计方法,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从设计层面来入手,方能确保产品质量。
王志平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率先在R-OTR产品中学习、运用、推进三维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技术,对传统有限元分析计算流程进行大幅优化,在保证分析精度的前提下,分析效率提升70%以上,使得复杂的FEA分析在普通计算机上运算成为可能,解除了FEA分析对大型服务器的依赖,操作性更强。
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王志平及其团队开发出一款又一款优秀产品。为南美矿用市场开发的矿用轮胎产品,充分运用了上述设计理念及方法,最终开发的12.00R24NHS AE41产品,在巴西多个矿山路试结果超过诸多国际巨头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其使用里程寿命超过国际顶级品牌。矿用轮胎凭借巨大的产品优势,成功进入全球铁矿第一巨头的巴西淡水河谷。
仿佛一切皆是水到而渠成。王志平主持开发的多用途系列产品,在欧洲市场也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多次在艾森轮胎展、BAUMA展等大型展会展出;其开发的雪地胎专用花纹ASNOW系列产品,在北欧及北美市场表现良好,已累计生产销售超过2000条。
然而,又仿佛如水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每每说起自己的成长与成功,王志平总是强调,自己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遇到了让自己发展的好平台,是几代人的努力使我国轮胎工业跨入了世界轮胎大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