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画卷中,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有幸在改革开放的元年考入高等学校深造,被后人称之为“新三届”学生。大学毕业,即被分配到焦作市教育局,不久被选调至焦作市委。先后在市委办公室帮助工作,后调至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工作30年,2013年10月到焦作大学至今。30多年来,我基本上一直从事党的理论宣传、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工作。这本《焦作探路》既是我多年的心血结晶,也是我对地方经济、社会研究思考的一项成果。
这部书稿试图通过焦作实践解读中国,以中国视野审视焦作,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铿锵步履。正是这数十年来,我的思维习惯和出发点始终立足在坚实的山阳大地,站在人民的立场,尽力为百姓、为社会、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鼓与呼。事实上,中国在历史上为时代呐喊助威有骨气的文人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我大学期间读的是中文专业,老师第一节课给我们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手,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一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革命浪漫主义。我当时就喜欢鲁迅的现实主义风格,至今未曾改变。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跋画》云:“笔墨当随时代”,提倡书画家创作的作品,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精神,换言之,不能体现或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就无法代表作者所处时代的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暂不论书画,石涛这句话也是对中国文人在历朝历代生存特征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当代社科研究应大力倡导突出时代主旋律,讴歌人民群众,反映现实生活,坚持“二为”方向,目的在于使我们的作品都要努力体现时代精神。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蕴含的哲理是,文章为传之千古的事业,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众多理论对今后实践的指导作用。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清楚,这样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同时也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
白居易对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作了大贡献。在其《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担当。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声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歌。“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时提出的。他认为,人只要明道,就自然能写出好文章了,文章本身的文辞并不重要。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用文章来说明道理。三国时曹丕《典论·论文》这篇不过数百字的短论,都有开风气之先河的大功。为世人熟知,影响深远的还是那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文章的概念并不仅止于我们今天所称的“文学”。所有能够寄身见意的翰墨篇籍,都在它的范围之内。他们有的关乎国家治理,有的关乎思想传达,更重要的是留存下了每个作者精神生活的气韵与菁华。作为后来者,可以从这些文章里见到古人的精神足迹,又能从这些足迹里组合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甚至成为后来者前行的指引。
本书收录的30多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改革”,反映的是焦作决策层在实施一些重大改革过程中的成效,由我进行的分析与思考。第二部分“关注农村”,是我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些见解。第三部分“调查与思考”,是我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与探索。第四部分“直抒己见”,是我对百姓关切的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党建方面的认识。第五部分“理论讲堂”,是我对党的一些会议精神、重要文件的解读和阐释。这些篇什大都公开在报刊或国内主流网站发表过,受到不少读者和听众的好评与点赞。有的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还有多篇文章获市厅、省部级奖,也有报送省委、省政府或中央领导同志参阅。
这次文章的编排方法,采取在分类的基础上,按发表时间由近而溯远。目的是想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兴趣。当然,至于能否有此效果,那就由读者评判取舍了。每篇末尾标注了发表刊物和写作的时间。
30多年来,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党委、政府部门工作。其中内容涵盖地方经济社会比较广泛的领域,从中未尝不可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我深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和不懈探索,才能得以实现。虽然我年近花甲,唯愿继续努力,为早日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特别感谢的是,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庆祥为拙著拨冗作序,并给予较高评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赵树凯研究员,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政治部主任范文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中国人学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徐春教授,武汉大学陈曙光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本书题词致贺,给予莫大的鞭策和鼓励。河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处处长蔡瑛为本书编辑策划设计付出了辛劳,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忱。
行文至此,感慨良多,赋诗一首,权作结语。
韶光飞逝近花甲,翻检旧作思绪发。
寸笔报国终不怠,甘为小康添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