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时年21岁的赵文宣从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焦作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眨眼间,近30年过去了,当初青涩的小赵,如今已变成年届50岁的资深记者老赵,在新闻工作的道路上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路。
——好新闻出于勤奋耕耘。“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赵文宣说,“写新闻就和古人写诗一样,好新闻是记者用脚一步步量出来的,好新闻是用一个个白天与黑夜磨砺出来的。”1989年春天,台里派他到济源市思礼乡水洪池村采访群众自力更生、修建一条出山公路的艰苦历程,他放弃坐车上山的机会,决定步行上山,亲身体验山民数百年来行走山路的艰辛。背着采访包,走九里沟,登十八盘,过五里坡,整整5个多小时,硬是把一双凉鞋给走坏,才登上了海拔1200米的水洪池村。有了这5个小时的经历,他才真正体验到了数百位村民出行之不易和3年坚持不懈修建出山道路的决心。在山上,白天,他踩着山路到村民修路的工地上采访;晚上,住在村民家的牲口棚里,与老农促膝交谈。山上没有新鲜的蔬菜,几天下来,他的嘴唇变得干裂流血,但他努力坚持着,最终采访的新闻作品《跨越太行山》获得了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优秀作品奖。
因为热爱,所以无悔。在近3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不辞劳苦地奔波、通宵达旦地写作几乎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近30年来,他在中央、省级媒体发表作品400多篇,创作的专题报道《华夏探源人》获得“中国广播奖”二等奖和河南省新闻一等奖,创作的电视专题《三次迁居见民心》《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等新闻作品获得河南省新闻一等奖。他率领部门记者、编辑采制的新闻作品《青藏铁路守护人》《战友你在哪里》等获得河南省新闻一等奖。他撰写的论文《论地方台新闻评论节目舆论监督职能的发挥》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谈正面报道中的误导现象》获得河南省新闻论文评比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另有《访出领导人的“另一面”》《民生新闻的百姓观》等多篇论文在《中国广播》《电视研究》《中原声屏》等有关刊物上发表。
——好栏目(频道)出于创新实践。2003年年初,赵文宣被台里派到广播中心工作。当时的焦作广播只有一套广播节目,广播收听率低,广告收入少。当年适逢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广播创新发展年,他及时向台党委提出了创办焦作交通旅游广播的思路。在台党委的支持下,他一边到南方沿海发达城市考察调频音乐和交通广播开办的经验,一边着手采购设备、招聘广播主持人、装修直播间……2003年10月1日,焦作交通旅游广播正式开播,辐射半径100公里地域内的郑州、洛阳、新乡、济源等城市,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娱乐生活的同时,为焦作广播打造了新的宣传和广告创收平台。
——好媒体出于转型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日益活跃,传统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倍感压力。赵文宣开始涉足新媒体领域,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在手机上开通微信,注册微信公众号和“焦作映像”新浪微博账号,刻苦学习微博传播推广经验,主持的微博话题有20多个。现在,他的微博粉丝量由最初的数百人上升到5万多人,成为在焦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人。
今年8月,焦作广播电视台党委又把主持创办新媒体“无线焦作”手机客户端的任务交给了赵文宣。他把打通智慧城市所有节点,构建连点成片、连片成网、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为焦作百姓提供一站式生活信息云平台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为尽快实现“拥有无线焦作、城市在你手中”的梦想而奋力拼搏。
近30年来,河南省广播电视好编辑、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焦作市十大杰出青年、焦作市政府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是对他工作成绩的无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