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见习记者 李瑞雪
把教师作为职业,即意味着把生命当成一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梁二青就是这样的人,她把青春、热情、心血全部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
1994年,梁二青毕业于安阳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当年,她就登上了焦作市女子职业高中(现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的讲台,担任对口升学班音乐教师。
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声乐知识知之甚少。梁二青就从零开始帮助她的学生培养“音乐细胞”。在她眼里,学生是未经雕琢的璞玉,而她,就是那个用心雕琢玉石的人。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课,属于识谱技能训练。学生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视唱大量的音乐旋律片段,逐步培养和提高阅读音乐资料及演唱水平,提高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一个班四五十人,梁二青逐个听她们视唱,一遍一遍帮她们纠正。学生们从先前的不敢唱、唱不成,到敢于登台表演,再到可以自由展示才艺,她们从一张白纸变成色彩斑斓的图画,始终都有梁二青的陪伴与支持。
2008年,梁二青开始担任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高考前的压力,不仅学生有,老师也有。为了帮助学生在专业课上考出好成绩,梁二青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她在每周上30多节课的情况下,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几年来,每当专业课考试前,梁二青血压都居高不下,而血压高导致眼压高,她的双眼布满血丝。专业课考试期间,她帮学生准备服装、指导最后视唱练习、给学生加油鼓劲,只要考试不结束,她就不能休息。
为了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补充营养,梁二青主动给学生们做起后勤工作:“你们都想吃什么水果,告诉老师,我负责采购。”结果,西红柿、黄瓜、苹果、梨……学生们一下子报上十几种果蔬。梁二青每天骑着电动车到农贸市场买果蔬,挑选、采购、分装,装满一大纸箱后绑在电动车后座上,载到学校分发到学生手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8年至2011年,梁二青所教学生的视唱课考试平均成绩都在173分以上,累计本科上线23人,其中2名学生考入河南大学。“当老师跟农民种地一样,庄稼丰收了,农民高兴;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梁二青说,看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她不管付出多少都快乐。
2013年10月,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搬迁到新校址,但各项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道路坑洼、电线裸露……校领导出于对学生安全考虑,要求各班班主任必须每天22时以后才能离校。当时,梁二青的婆婆因肺癌晚期生命垂危。留在病床前尽孝,还是留在学校照管学生,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最终,梁二青想了个两不耽误的办法:每天正常上班,22时下班,下班后再赶到医院病房照顾婆婆。
2014年,梁二青的儿子面临高考。在最关键的冲刺阶段,儿子为了在生活上得到母亲的照料,几次提出想回家住。可梁二青带的高三升学班也面临高考,为了随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身体、心理状况,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儿子即使回家住,她也照顾不了。考虑再三,她说服儿子安心住校学习。儿子虽然不情愿,也只能按照母亲的要求继续住校。
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全封闭寄宿制。去年端午节,梁二青见学生们不能回家过节,就在家煮了一大兜粽子带到学校给学生吃。上课时,她刚刚走上讲台,学生们全体起立喊道:“班妈,谢谢您!”回忆起那一幕,梁二青说,那个时刻是她最激动、最满足的时刻。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梁二青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她讲授的音乐课《切分音》在2010年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2013年,她被市教育局评为焦作市师德先进个人。2010年、2014年,她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2013年,她所带的班级获得了“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常用来比喻教师。我从当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决心当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支蜡烛的芯,就是教师的良心,就是师德。”梁二青说。
记者手记
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与否,是决定这个人能否把精力与心血全部投入其中的关键。
梁二青,无疑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人。正因为她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坚守讲台20多年,才能夙兴夜寐地投入教学工作,才能持之以恒地对学生付出绵绵不尽的心血。
人们常说凭良心做事。而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师德格外重要,因为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工作质量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所幸的是,我们从梁二青身上,看到了一个师德高尚、甘愿奉献的教师群体。
其实,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责任心的强弱,决定着工作的成效。如果每个人都增强责任心,干好本职工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主人公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