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10时许,石家庄市的天空突然变暗,大雨倾盆而下,仅1个小时降水量就达70毫米。雨水迅速在路面形成积水,使得行人和车辆行进受阻。就在此时,路边大片的绿地却在暴雨中“处变不惊”,敞开宽大的胸怀默默地“喝”着雨水。
石家庄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7.1毫米,每年雨季形成的径流量为3000万至5000万立方米,这无疑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说,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还可以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
目前,石家庄市正在全力建设海绵城市,力求收储更多的雨水为城市服务。在该市园林局,工作人员给记者做了一项实验:将一瓶水一下子倒在十几块透水地砖铺成的地面上,20多秒后,积水区域缩小了一圈;一分半钟后,地砖上只留下潮湿的痕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验表明,当发生日降水量不超过30毫米的中小强度降雨时,绿地雨水能全部下渗,透水砖空隙中能存储30%的雨水。
“从2010年至今,在石家庄市城区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的便道和新建、改建的50多所公园内,全部铺设了这种既能硬化地面、又能吸收雨水的透水砖。”该市园林局公园处工作人员说,“用透水砖铺设地面,是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一项措施。”
石家庄市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提高绿地、沙石地面、可渗水路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渗滞能力。该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节水集雨已经从过去的指导性要求变为强制措施,如果没有相关配套设施,工程不予审批。”
2007年建成的东环公园有84%的绿化面积,是比较早建成的“雨水公园”。在8月30日这场降雨中,东环公园15万平方米绿地大致可以集纳1万多立方米的雨水,按三分之一的留存率,能蓄水3000多立方米。按照一个三口之家每年约用水80立方米计算,这些水可以供一家人使用30多年。
正定新区也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新建了雨水泵站,可一次性调蓄3万立方米水,注入调蓄池的雨水排入地下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作为城市生态用水使用。固北大街地道桥雨水泵站拥有2300立方米容量的雨水蓄水池,可以把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用于绿地灌溉、道路洒水。
石家庄市排水管理处总工办主任张凯伟说:“如果建成海绵城市,仅石家庄市二环路以内每年就可多吸收、利用雨水1500万立方米。”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二环路以内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按照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计算,二环以内年降雨总量约5000万立方米。目前,能渗入地下的雨水仅占雨水总量的15%至30%,即最多1500万立方米。如建成海绵城市,渗入地下的雨水至少要占60%,达到3000万立方米。
“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我们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力争到2030年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张凯伟说。
新闻链接
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下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拟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海绵城市。 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