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30年之际,同学老邱和其他几位同学精心编印了《青春似锦 岁月如歌》《同学列传》两本纪念册。《青春似锦 岁月如歌》是本画册,收集了我们班许多集体和个人的照片,一些课堂笔记、同学间书信、自办的油印学术刊物以及生活什物等影像,用图片展现大学生活的基本面貌。《同学列传》用文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每个同学的一些旧闻往事。翻翻这两本图文互补、内容亲切有趣的书,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活仿佛回到眼前。
1980年9月,我们的年龄在15至17周岁之间,正是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恰逢中国社会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踏入有古代园林般景致、被誉为最高学府的校园,看到一栋栋仿古建筑雕梁画栋,檐牙高起,湖光塔影,茂林修竹,景色如画。同学们更是雄心勃勃,大胆设计着人生宏图。美丽的前景,胜似彩虹锦缎;追逐年轻理想的歌声,响彻校园上空。这里有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学校领导和教员主要靠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昂首之气似乎就写在学生和教员的脸上。
这所大学为学生自学提供很大的方便,不同系的课程几乎都可以去听。前两年,我们系为了让我们打好基础,把我们文科班分成历史、中文、经济三个小组,分别进入这三个系上他们的基础课。我是中文组,老邱是历史组。后两年我们回自己系一起上专业课。由于我对自己系的课程不感兴趣,大量旁听了哲学系、外文系、历史系的一些课程。中文系一位教现代文学史的老师,当时是副教授,在开课前给我们发了一份试卷,要测一测大家的入校基本水平。这份卷子除了一般的文学知识外,最后附一篇文章,注明来自权威的《人民日报》。卷子要求读文后写出你的感受。这是一篇伪科学的文章,需要我们论证它的内容完全是伪造的。但是,很多同学把它当作美文赞评。事后,他讲这道题就是让大家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不要迷信权威报刊、权威学者。对每一个问题,一定要善于用自己的知识,自主分析判断,这才是学习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从北师院请来授课的历史学家宁可先生对秦代的精彩讲述也让我记忆犹新。他说,秦代就像发出惊天动地隆隆声的一架快速战车,瞬间从我们眼前驶过。但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所产生的震撼和影响却是这样久远,至今我们仍能感觉到。统一全国的文字、度量衡、疆域,统一全国各级政府政权听命于中央,废除分权的分封制,这种“大一统”,为后来中国大地上各民族的凝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为中国历代王朝追求疆域和政权统一,开先河、奠基础。嬴政不愧为用新制度开辟了中国2000多年帝业的“始皇帝”。宁可先生在讲台上的形象举止,有点像鲍国安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扮演的曹操,睿智果敢,语言文情并茂。此外,教中国通史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时把史实和评价历史的古诗交织在一起讲述,正史野史兼引,风趣幽默,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诸如此类教师和课程所授予我们的知识与方法,是我们收获的宝贵财富。
那时,大学生们不为将来找工作操心,在校专心读书学习钻研学问的兴趣很浓。晨霞初照,湖畔林间,到处都能看到学子早读的身影。夜晚熄灯后,还有同学站在楼道灯下夜读。学生自己成立了书法社、话剧团、未名诗社、学海社、青年马列研究会等学术社团,创办了《野草》《未名湖》《启明星》《求是》《缪斯》至少十几种刊物。在课余饭后,他们要凑在一起交流研讨,著文办刊。学术社团和学生会常办各种学术专题讲座,使我们这四年间接触到中国当时学术界的许多名流。校内的名家王瑶、王力、周祖谟、邓广铭、朱光潜、宗白华、李赋宁、季羡林、陈岱孙、张岱年、侯仁之等,校外的胡绳、刘绍棠、李希凡、舒同、侯宝林、张道真、李燕杰等,纷纷应邀在此传道讲学,真让人长见识、开眼界。每逢这些名人开讲座,讲堂里都是人头攒动,有时挤得寸步难行。这些讲座笔记,我记了一大本。老邱是学海社的重要成员,性情爽朗,情趣广泛,说话打鼾的声音高,搞科研的热情也高。在“科学的春天”,我们像蜜蜂采花粉那样迷恋于知识的花园,沐浴着人生的春光。
学习之余,生活还是多彩有趣的。运动场的忘情玩乐必不可少。它让人身心爽快,活力十足。与外系球队举行比赛时,男女生相互助阵,一边为赛场中出现的惊险动作惊叹唏嘘,一边为某个同学表现出的高难度的技巧,呐喊高赞。比赛过程中,双方啦啦队男喊女叫的助威声此起彼伏,欢声连连。有的节假日,班团支部组织集体郊游,登长城、爬香山、游名胜,大家乐而忘返。周末看电影、听讲座、搞联欢,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有一次,我们骑着自行车去祭奠李大钊先生陵墓。离开主路后,老乡把我们指引到田间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小路上。在转弯的时候,老邱的车好像是闸不灵,连车带人栽入一米多深陡峭的水沟,吓坏了大家。他被拉上来后,表现出十足的绅士派头:自己扶正眼镜,拍拍身上的泥土,若无其事,跃身上车,继续前行。那时,学校经常检查宿舍卫生,有一个宿舍由于脏乱差,影响到班里的荣誉。后来,又逢检查,那个宿舍的一个同学不去上课,专门等在楼梯口,有意地把检查团引领到他们精心打扫过的房间,结果人家把这个宿舍评定为校级卫生模范。学生之间常闹笑话,比如把彼此颜色款式一样的衣服收错了,穿上后短的以为缩水了,长的只好穿时挽起袖子,几经周折,才交换过来。信件因被误交误收,私密的情书成了求爱公开信,搞得真正的主人只好矢口否认是自己的信。老师有时会被学生搞得哭笑不得。有个同学听了老师的精彩专题讲座后,把讲座笔记一整理,署上老师的名字和自己名字投稿发表了。老师知道后只好说,下次请您提前告知,让我修改完善后,您再拿去发表。哲学老师刚讲完《易经》,没想到有学生跑到老师家里,恳切地请老师为自己算算卦。
浪漫爱情是大学生活的甜蜜协奏曲。学校不准学生谈恋爱,但是正处青春期的男女同学春情萌动,原本关系疏远的男女同学,突然像磁铁一样吸引在一起,如胶似漆,形影相随。有些同学为与异性交往,能在好几个高校舞场南征北战,不辞辛苦;为了尽快找到女友,个别同学把内容相同的情书同时发给若干个女生。至于,“君子”在找“好逑”的过程中,阴差阳错,出现追“桃”得“李”,三凤求一凰,大骆驼钟情小绵羊,用红墨水冒充鲜血写情书的诸多趣闻。一个男生看上本班的一个女同学,不敢表白。同宿舍的其他几位男生摸准他的心思,就仿那女生的口吻给他写一封信。信里既有要交往的意思,又提出条件,要求他写信回复。这个男生接信后,茶饭不思,接连几天在床上辗转反侧。那几个“坏蛋”钻在被窝里暗自发笑。后来,大伙怕这家伙为此闹出病,只好集体坦白,请他吃顿饭了之。更搞笑的还有我们宿舍一个哥们趁大家都外出,约另一个外校的女老乡来宿舍幽会。我们宿舍是里外两间,他领人进来前先到里屋看看,发现没人,才招呼人家进来。谁知里屋的一个同学偏偏跑到外屋这个男同学的上铺睡觉。他忽视了对外间自己上铺的检查。一男一女,旁若无人,相互说了些让他人听到都会脸红的话,只听得上铺睡觉的老兄忍俊不禁,才惊散了这对正喷发缠绵爱意的准情侣。
青春已一去不复返了。无论我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那个时期还是值得回忆留恋的。看了这两本书,我真想带着自己今天的阅历和见识重回到那个时期,再享受一次美丽的时光,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道路。显然,这是不可能了。如果我们忆旧以履新,以那时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给过去的青春写好今天的续篇,一定是能的。这也许是老邱他们做此事的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