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看新闻,一直是我们党的好传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人把主要精力用在上网看手机上,甚至以不读报为荣,“新闻不闻”的现象有所抬头。近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对此现象提出严肃批评:领导干部对八卦消息很关心,对党的声音不上心,迟早要出问题。
报纸一直是传递信息和观点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党一直有读报、读新闻的好传统。领导人也树立了榜样。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天不读报是个缺点,三天不读报是个错误”。如果不读报,不认真读报,如何才能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才能了解民心、民意、民愿,如何才能看到发展的形与势、找到发展的计与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不必读报,以上网代替了读报,而且上网关注的也是一些花边新闻和小道消息。即便拿起报纸,也是不求甚解,以“读图读标题”代替读内容、读观点。这正如陈敏尔指出的,“有些领导干部自绝于主流媒体,自绝于党报,天天拿着手机浏览花边新闻,关注小道消息和八卦消息”。这种认识偏差,不禁让人对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工作水平有所担忧。
诚然,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传播形式,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但我们要看到,网络阅读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倾向性的问题。比如说,标题党、碎片化、快餐化、雷同化等问题一直存在。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篇文章,通过列数“别人的标题”和“某网的标题”,指出了“标题党”的问题所在。对于一些重大的时政新闻和严肃新闻,网络更是存在有意或无意的遗漏。
主流媒体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是准确全面传递、解读党的声音,正确引领和反映舆论的“定海神针”。主流媒体每天都会拿出大量版面,用来传递和反映中央的重要政策、决策,上级文件的精神要求,群众的所急所盼,其他地区和单位的经验做法。主流媒体有着成熟的采编体制,能够做出有价值的遴选和专业的报道,能够避免一些重要内容被漏掉和误读。主流媒体的这些“主流功能”,常是新媒体没有的,或者忽视的。
读报不是目的,读报、用报是连在一起的。有人讲,长期的网络阅读,容易失去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深度写作的能力。即便拿起手机、打开电脑,浏览主流媒体的电子版,看到一些重要文章,也会由于网络阅读的习惯,只能“走马观花”。而一些重要内容,特别是中央精神,则需要熟读深思,需要动笔动脑。要想准确把握中央精神,靠网络阅读显然不够,只有老老实实坐下来,认认真真读报纸,逐字逐句学与思,才能使心中有数、脚下有路。
强调领导干部保持读报好传统,不是要让领导干部拒绝新媒体,而是提醒领导干部不能依赖新媒体,不要以新媒体代替报纸。读报不是网络阅读的补充,而是培养一个人基本阅读能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