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卿先生邀请我为他的《文心三卷》书稿作一总序,我欣然应允。过去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时已和家卿先生熟识。现在他担任一所地方大学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数十年来,他以执着和勤奋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值得向他表示祝贺。
通读家卿先生的三卷书稿,虽形容各具、意旨不一,但毕竟有其内在规律和相通之处。《甘苦自知》侧重的是文学作品。从中可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力和不寻常的人文情怀。《领袖情怀》写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毛泽东言行所触及到的焦作地区的人物、事物和风物。作者对其探寻并详细记述和阐释了这些人物、事物和风物,用饱蘸感情的笔墨,记述和描写毛泽东主席或到现场视察,或在专列座谈,或与身边的护卫人员谈论之情景,讲人物司马懿、韩愈、李商隐,谈事物司马故里、董永老家,说风物问济水、沁园春等都跃然纸上。毛泽东面对眼前现实人,问说起历史的人物、事物及风物,一是缓解拘束,二是古为今用,从中彰显出领袖的风趣幽默、博闻广识和思想智慧,也表明作者缘领袖指向,刨根问底、追根溯源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家乡情怀。
书名冠以“文心”二字,足见作者为文之用心。三卷书稿体裁不一,蕴含各一,看去互不相干,实则内容相通。作一不十分精确的比附,大略可以这么说:《甘苦自知》归之于文学作品;《领袖情怀》可统属于历史著述;而《学林管见》则是理论著作,类近于哲学。一个文学,一个史学,一个哲学,“三学”合一,就是文史哲。众所周知,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又同属于社会科学的领域与范畴。既然一家,那一家是相通相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提高人类的思想水平和精神涵养,作用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与物质文明建设并行不悖,并驾齐驱。
家卿先生将三卷著述同时出版,这种考虑决非偶然,也非突发奇想,自有一种内在的思想情愫和动因,促使他这样想、这样做。也许就是上面妄断的冥冥之中的文史哲一体化的灵触所致。这样的厚势、这样的气度,非寻常功力所能为。
先贤讲,天道酬勤。这话我信,尤其在做学问的领域。农人种庄稼,常说一句话叫“人勤地不懒”。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勤当其要。据了解,家卿先生已有十多部著作问世,可谓著作等身。这些著作如同这三卷一样,间有文学、史学和哲学。由这些著述不难看出,家卿先生的文学素养、理论修养和思想涵养非同凡响。仅凭这一点,家卿先生不得了。没有恒心、毅力和精神,难有此行。没有爱好、勤奋和笃行,难成此果。家卿先生自画说,日有所得,月有所获,日积月累,年有所成。这话说得好,更重要的是做得好。古人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荀子《劝学篇》里也说,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家卿先生学业的累累硕果,真切而鲜明地阐释和佐证了这一亘古不变的世理。不仅如此,家卿先生还肩负着领导职务。缘此,这样的领导有了几分书卷气,平添了几多人文性。这几种身份,如同他的三卷著作,虽侧重不一,又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总之,是做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至此,能否这样概括,作述三卷,身份三种,劳心三面,而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己之绵薄之力,助推社会真善美,增添人生幸福感是也。
(作者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当代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