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酒店餐饮界的理想主义者
媒体观点
楼市投资增速放缓 公众不必过度恐慌
读懂“家长要求补课”背后的公平焦虑
供水主管道漏水 损失居民分担合理吗?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懂“家长要求补课”背后的公平焦虑
□马 鸣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补课,从“80后”到“90后”,乃至如今的“00后”,一直都伴随着他们的求学经历。禁补,却是教育部门为了让学生减负而一直推行的措施。终于,广大家长在补与不补之间喊出了自己的声音:“在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门口有一场签名请愿活动,目的是请求教育局恢复高中晚自习和周六的校内补课!希望家长们支持!”近日,这样一条通告在武汉市高中学生家长中引起轰动。

  (据《工人日报》)

  随着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一直在反思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制度,对于补课与否的争论也是空前激烈。在留住童年美好记忆与面对高考升学现实面前,很多家长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武汉的家长要求教育局恢复补课制度,是一种无奈的利益诉求,折射出了他们对教育公平的现实焦虑。所以,对武汉教育主管部门“改革破冰”的好心,广大家长并不领情。

  其实,武汉家长集体对抗“禁补令”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11年以来,几乎每年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禁补令”之后,都会引发家长抗议。一些学校扛不住广大家长的压力,很快悄悄恢复补课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在湖北省,省纠风办、教育厅多次发出通知,要求“所有补课停止”,放学后一律不得进行“特色课程”“兴趣班”教学活动。可是,随着“禁补令”的施行,围绕在家长、学校、培训机构之间的博弈就一刻也没停歇过。而在一些学校负责人看来,是否补课更多考验的是,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之间“走钢丝”的水平,补课与否都是校方在两难之下的无奈之选。

  广大家长认为不补课就是对自己孩子的不公平,他们不愿让孩子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品。毕竟,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多阶段是不可逆的,当高中阶段大多数孩子都在高强度“集训”时,没有参加补课的孩子至少在心理层面无法与其他孩子同处在高考冲刺起跑线上。生活中,家长处理孩子间关系时要讲究“一碗水端平”,武汉市教育部门遭遇的尴尬,正是“点”的力量受制于“面”的制约,因为武汉市学生的分数最终还要放到全省甚至全国范围来衡量。

  让“禁补令”落地生根,从可操作层面讲,就是要真正做到以顶层设计为保障,全国上下一盘棋,严格执行“禁补令”,只有教育部门“端平一碗水”,才能打消广大家长的现实焦虑。从治标层面看,归根到底还是要改革高考评价机制,让高考指挥棒由从考试分数转向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无论怎样讲,我们还是应该为武汉市教育部门的“禁补令”点个赞。“改革破冰”是艰难的,武汉市教育部门的可贵之处在于“逆势而为”的勇气和屡次“试错”的坚韧,做这样“傻事”的主管部门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其实,我们可以把“家长要求补课”当成对教育厅甚至教育部的善意提醒,提醒决策者改变唯分数论的高考选拔机制固然重要,但无法一蹴而就时,主管部门还可以尝试着以“治标”的空间换治本的时间,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严格推动“禁补令”。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