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见习记者 赵颖祯
推动科技项目与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市战略,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积极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毫无疑问,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人才建设,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截至目前,全市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家,新组织申报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省院士工作站19个,进站院士22名。
另有一组数据显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今年全市共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鉴定省级科技成果48项,其中国内领先水平19项,国内先进水平20项;受理市科技进步奖报奖项目64项,经审查39个项目符合评奖条件。同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72项,成交金额3100万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53项,成交金额2495.92万元;技术转让合同8项,成交金额272万元;技术服务合同8项,成交金额151.8万元;技术咨询合同3项,成交金额182万元。受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239项,其中通过鉴定196项,研发投入达3.4亿元。
据统计,全市前三季度申请专利2143件,同比增长22.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22件,同比增长17.6%。授权专利1420件,同比增长9.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7件,同比增长61.2%。同时,中原内配股份公司、多氟多化工股份公司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江河纸业股份公司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目
前,我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实践证明,这些企业创新平台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驱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据统计,今年1~10月,我市高技术产业增长快速,全市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3.1个百分点。
其实,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永续动力,焦作早已超前领悟,并自觉实践。多年来,焦作为摆脱城市因资源枯竭而衰,矢志不渝地主动选择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通过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及经费支持,承担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8项,获得支持经费255万元;组织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44项,新获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项。与此同时,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09项,其中签订计划意向书195项;受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请164项,其中通过审核145项。
如果没有有力的人才、资金、科研制度,转型升级就会慢很多。采访中,我市多名企业家如是告诉记者,无论是企业还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得益于我市的创新制度红利。
今年,我市继续实施全省首创的创新券制度,共受理62家企业创新券兑换申请166项,申请兑换创新券额度2588.25万元,其中市财政资金1491.125万元,县市区配套资金1097.125万元。
同时,我市还进一步探索创新科技项目及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修改并完善了《焦作市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焦作市科技经费管理办法》,探索实行了项目经费后补助和拨改奖制度,并创新筹建科技支行,探索建立项目经费拨改投、拨改贷管理使用机制,提高了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缓解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据悉,科技支行已于11月10日挂牌运营,目前征集贷款需求企业90多家,通过审核拟对其中14家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之于焦作工业而言,不仅是企业战胜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法宝,更是决定着我市经济调整、转型升级的成败。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真正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就必须化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一难题,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为此,我市除资金支持之外,还积极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进一步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今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增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家,总数分别增至51家和23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82家,总数增至296家;推荐申报省高新技术后备企业6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3家、省瞪羚企业6家。同时,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区内企业31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6月9日,焦作科技大市场开业运营。目前,入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6家,发布科技成果621项,收集技术难题120项,对接项目3项,开展合作交流3场次。同时,我市还依托健康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建立的绿色生物制造联合研发中心,已实现1、3-丙二醇和冬虫夏草项目转化。其中,1、3-丙二醇项目投资2亿元,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4亿元、利润5000万元。依托河南中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焦作市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全市装备制造业提供公共研发服务,注册资本3000万元,技术研发和服务场地面积3810平方米,目前启动研发项目5项。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市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在孵企业63家,1~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4亿元、总收入3.2亿元、利税8700万元;建成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入库大型仪器设备近100台(套),涉及企业70余家,并与省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共享。
截至目前,焦作市科技信息库已经建成并试运营,包括科技项目库、科技企业库、科技人才库、科技成果库在内的信息库正在录入信息,其中企业库入库企业已达208家、成果库入库成果200多项。
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我市今年组织举办创新创业雏鹰大赛,共参加企业104家、团队27个,经过初赛和复赛,17家企业和2个团队项目参加河南赛区决赛,其中2家企业和1个团队项目参加全国决赛。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而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必须看到,我市科技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还不突出,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性不高;受银行惜贷、慎贷、撤贷等影响,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吃紧,科技创新贷款融资困难;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短缺,造成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水平不高;科技管理力量薄弱,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等,亟待加快步伐,寻求新的突破……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在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上实现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