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33名来自县市区和市级部门党政正职领导,分别以现场和书面的形式向市纪委委员、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等200余名与会代表,进行专题述责述廉。与会代表提出许多尖锐问题,让现场接受质询的领导干部多少感到有些“意外”。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
述责述廉“述”好办,自己说自己,是好是差自我打分,而要接受代表的质询却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代表提出的问题平和,有些比较尖锐,有些甚至还涉及与述责述廉者职务有关的“隐私”。此次会上,代表们不仅对述责述廉官员工作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提问,而且对涉及个人的财产问题也紧追不放,对于个人房产、家庭情况等隐私内容,代表提问涉及率非常高,其中还有的提出“书记,你真的只有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吗”等直截了当的问题。
代表对官员述责述廉提出相关的问题,有些是亲身感受,有些是综合了民意,还有的是为了弄清事实真相。代表提出问题实则也是进行监督的一种手段,作为被质询人都应有问必答、客观回答。代表畅所欲言问什么、提出哪些问题,回答者不可能事先一一进行准备,大都即兴而答更显得真实。
接受代表质询,让大家来提问,发现问题,指出不足之处,虽说有些话逆耳,甚至有些“过”,但目的是为了让述责述廉者之后少出错,多清廉。尤其一些官员在本地方、本部门较难听到逆耳的话,会上多听听刺耳的话,从中尝尝“被挑刺”的滋味,多出出汗、红红脸,对其之后的工作也是一种警示,会使其心灵受到触及,头脑更为清醒,在之后的工作中,多注意,多警觉,多干事、干实事,廉洁自律,管好身边的人,把权用到正处。
述责述廉接受代表的质询是个好方式,但是要真正“述”得真,“述”得合格,还得有监督机制跟进,办事公开透明,廉洁制度严明,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督办,对于官员的财产来源进行摸底,尤其对述责述廉官员回答的问题进行查实,得出一个公正的结论,使述责述廉延续。同时,哪里出现问题就解决到哪里,谁的责任追究谁,当事者因此更会处处谨慎,产生一种压力,有所为而不乱作为,紧绷廉政这根弦。
述责述廉挑刺一分钟,被质询者就得事前做好大量的功,要想少挨刺,平时就得避“刺”和拔“刺”,由此,在被质询时也会少红些脸和少被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