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三五”: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诗书画印齐争鸣 写意人生真性情
刘栋梁与清化竹扇的不解情缘
大新庄东大寺千年古槐亟待保护
焦作沁园怀商VR体验馆:打造全新视觉体验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新庄东大寺千年古槐亟待保护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村民向记者讲述古槐树的历史。 王龙卿 摄
 
   

  本报讯(记者王龙卿)古树被誉为“活化石”“活文物”“地域历史的丰碑”,林业历史的“活资料”,它们记录下山川、气候等环境巨变和生物演替的信息。1月2日,记者在博爱县许良镇大新庄村采访时看到,在该村的东大寺有一棵千年古槐和一棵百年桂花树在国内十分罕见。村民向记者讲述了这两棵古树的历史,并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古树加强保护。  

  据了解,大新庄村位于博爱县西部,北临太行,西临丹河,与沁阳市隔河相望。全村共1564户,31个村民小组,7000余口人,回族占总人口的85%,是该县最为典型的回汉民族杂居村。该村是古丹道和古运河的起点,历史上曾是一个繁华的商埠重镇,号称博爱县的“小北京”。村里的东大寺门前有一棵千年古槐,寺内有一棵百年的桂花树和几通珍贵的碑刻。

  据寺里人员介绍,东大寺是目前豫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伊斯兰教古寺,原建于太行山南麓、丹河东岸的上省庄,清初因遭水患迁至现址。有专家评价,该寺属于典型的中国宫殿式清真寺建筑风格,堪称“豫北首坊”。

  该寺大门高约10米,由12根圆木支撑的三开间勾连搭式全木屋架构成。门头上方正中镌刻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百字赞》。屋顶为起脊熏檐歇山式,拱脊正中镶嵌着狮子驮宝顶,四角伸翘着龙凤套兽,各种彩绘栩栩如生。寺门前的那棵古槐格外引人注目,树围须四人合抱,树龄至少有1000多年了。据说,这样的古槐在该村外还有几棵,有专家按其分布走向考证,这些古槐应是秦汉古渠两岸所栽。

  记者用尺子测量了一下,发现这棵古槐树围达4.8米。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加之保护不到位,古槐的树心早已空了,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树皮和一截树枝。仅存的树枝向下倾斜,村里人为防止这截树枝掉落,用一根钢管进行支撑。奇特的是,几十年前,树洞中间又长出了一棵槐树。

  陪同采访的村民拜小军说,古树长在村中心东西大街上,来往人员车辆较多,村民就在古树旁简单围了一个护栏。

  寺内西墙上的一通清雍正年间的碑刻《清真寺乐赠房基序》中提到,该寺创建年代可以上溯到唐代,与唐朝用兵东征高丽久攻不下,借回兵十几万得以克敌凯旋之事有关。进入寺内,顿觉气象一新。坐西面东的一座大殿就是东大寺主殿,主殿大门两侧挂着这样一副楹联:一天无非图画,试问谁是丹青;满地尽是文章,当思何以运笔。横匾上书:亘古清真。

  最令人称奇的是院中的那棵百年桂花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镶在寺壁上的一通爱树碑,告诫人们要爱护桂花树,其落款是清雍正二年七月。专家据此推算,桂花树树龄应该在300年以上。

  村民说,桂花树当初是两棵,“文革”时被烧毁了一棵。后来,村里又补种了一棵。每年8月至10月,桂花盛开,香飘十里,沁人心肺。现在,该村东大寺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古槐和桂花树还没有挂牌保护。

  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古树保护专家董云岚和靳红军。他们说,两棵古树在国内十分珍贵,古树应与清真寺的建设年代息息相关。

  记者又与博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联系,该局工作人员说,古树由村、镇申报,县林业部门调查后挂牌保护,他们将尽快派人到现场了解情况,进行挂牌保护。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