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扇,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怀袖间的必备之物,许多名人雅士都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竹扇也成了收藏家们乐于收藏的雅物。
我市博爱县有太行山小江南之称,当地的竹扇制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刘栋梁,作为博爱县传统清化竹扇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从小便与竹扇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到竹扇,不能不提博爱县的竹林。小时候,我们家后院是大片的竹林,我和哥哥经常爬到竹子上玩儿,可见竹子的柔韧性有多好。”今年52岁的刘栋梁回忆起童年时光,难掩幸福之情。
刘栋梁出生于博爱县月山镇候山村的一个制扇世家,从小到大,成片的竹林成为他永恒的记忆。
据刘栋梁介绍,博爱县的竹林历史悠久,相传魏晋时期,南方人把湘妃竹移栽到了当时隶属晋国的博爱县,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现在博爱县独有的斑竹林,分布在博爱县的许良、月山、磨头三镇。
“博爱的竹子比湖南、江西的竹子更结实,竹肉细腻、透气性好,竹竿的每一节都能吹通。”刘栋梁说。因为博爱竹子独特的优势,村子里很多人都从事制作竹扇的行业。
刘栋梁说,从他记事起,家里就开始制作竹扇。“小时候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把竹子的竹青刮掉制作扇骨。”刘栋梁说。制作好扇骨后,爷爷就让他去月山寺收集红叶,然后把从红叶中提取的黄卢素配上黑凡等几种原料制成浆,为扇骨染色。扇骨着好色后,再用上好的宣纸做扇面,浇桐油火烤以后,让油融到纸中,即使雨天使用,竹扇也淋不坏。
刘栋梁祖辈从明末清初就开始制作竹扇。他听爷爷讲,以前候山村村前是一条通往山西的官道,明末清初时,一位来自金陵姓田的工匠因为旅途劳累倒在了祖辈的家门口。刘栋梁的祖辈看到后,把他扶到家里悉心照料,工匠病愈后为了报恩就把制作竹扇的手艺教给了刘栋梁的祖辈。
在父辈的熏陶下,刘栋梁开始系统学习制作竹扇,并逐步掌握了制作竹扇的技巧,从精选竹子到穿竹、成型、打磨、开线,无一不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候山村村中制作竹扇的村民越来越多,鼎盛时期,当地制扇作坊有100多家。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传统竹扇已经很难销售出去了。刘栋梁说,当时产品严重滞销,村民们也纷纷转行,唯有他一直坚守这个行业。
刘栋梁开始琢磨对传统竹扇进行创新。一次,他看到了家里的塑料门帘,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宣纸制作的扇面制成塑料面呢?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后,刘栋梁在家里开始潜心研究,一年后他制作出了竹骨塑料花扇。
当时,刘栋梁制作出的竹骨塑料花扇不仅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而且也没有销路。
于是,刘栋梁带着10箱竹骨塑料花扇到洛阳的关林市场、漯河的光明市场进行推销,受到了市场认可,扇子很快销售一空。不久,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的仿品,刘栋梁的扇子卖不出去了。刘栋梁又制作了伞布竹扇,但很快又被南方的里子布竹扇替代。
刘栋梁转而开始专心制作传统的清化竹扇,用他的话说,经历了竹扇的创新与变革,又回归到了制扇的原点,那就是纯手工制作竹扇。
进入新世纪,刘栋梁制作的竹扇又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2009年6月,刘栋梁制作的清化竹扇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他的竹扇获得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中国主业博览会产品金奖。
刘栋梁说,他正在写一本书,名为《博爱竹子与工艺》,把竹扇的制作技巧都写进书中,别人看到这本书就会制作竹扇,可以让博爱清化竹扇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