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三五”: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诗书画印齐争鸣 写意人生真性情
刘栋梁与清化竹扇的不解情缘
大新庄东大寺千年古槐亟待保护
焦作沁园怀商VR体验馆:打造全新视觉体验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栋梁与清化竹扇的不解情缘

作者: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竹扇,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怀袖间的必备之物,许多名人雅士都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竹扇也成了收藏家们乐于收藏的雅物。

  我市博爱县有太行山小江南之称,当地的竹扇制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刘栋梁,作为博爱县传统清化竹扇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从小便与竹扇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到竹扇,不能不提博爱县的竹林。小时候,我们家后院是大片的竹林,我和哥哥经常爬到竹子上玩儿,可见竹子的柔韧性有多好。”今年52岁的刘栋梁回忆起童年时光,难掩幸福之情。

  刘栋梁出生于博爱县月山镇候山村的一个制扇世家,从小到大,成片的竹林成为他永恒的记忆。

  据刘栋梁介绍,博爱县的竹林历史悠久,相传魏晋时期,南方人把湘妃竹移栽到了当时隶属晋国的博爱县,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现在博爱县独有的斑竹林,分布在博爱县的许良、月山、磨头三镇。

  “博爱的竹子比湖南、江西的竹子更结实,竹肉细腻、透气性好,竹竿的每一节都能吹通。”刘栋梁说。因为博爱竹子独特的优势,村子里很多人都从事制作竹扇的行业。

  刘栋梁说,从他记事起,家里就开始制作竹扇。“小时候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把竹子的竹青刮掉制作扇骨。”刘栋梁说。制作好扇骨后,爷爷就让他去月山寺收集红叶,然后把从红叶中提取的黄卢素配上黑凡等几种原料制成浆,为扇骨染色。扇骨着好色后,再用上好的宣纸做扇面,浇桐油火烤以后,让油融到纸中,即使雨天使用,竹扇也淋不坏。

  刘栋梁祖辈从明末清初就开始制作竹扇。他听爷爷讲,以前候山村村前是一条通往山西的官道,明末清初时,一位来自金陵姓田的工匠因为旅途劳累倒在了祖辈的家门口。刘栋梁的祖辈看到后,把他扶到家里悉心照料,工匠病愈后为了报恩就把制作竹扇的手艺教给了刘栋梁的祖辈。

  在父辈的熏陶下,刘栋梁开始系统学习制作竹扇,并逐步掌握了制作竹扇的技巧,从精选竹子到穿竹、成型、打磨、开线,无一不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候山村村中制作竹扇的村民越来越多,鼎盛时期,当地制扇作坊有100多家。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传统竹扇已经很难销售出去了。刘栋梁说,当时产品严重滞销,村民们也纷纷转行,唯有他一直坚守这个行业。

  刘栋梁开始琢磨对传统竹扇进行创新。一次,他看到了家里的塑料门帘,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宣纸制作的扇面制成塑料面呢?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后,刘栋梁在家里开始潜心研究,一年后他制作出了竹骨塑料花扇。

  当时,刘栋梁制作出的竹骨塑料花扇不仅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而且也没有销路。

  于是,刘栋梁带着10箱竹骨塑料花扇到洛阳的关林市场、漯河的光明市场进行推销,受到了市场认可,扇子很快销售一空。不久,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的仿品,刘栋梁的扇子卖不出去了。刘栋梁又制作了伞布竹扇,但很快又被南方的里子布竹扇替代。

  刘栋梁转而开始专心制作传统的清化竹扇,用他的话说,经历了竹扇的创新与变革,又回归到了制扇的原点,那就是纯手工制作竹扇。

  进入新世纪,刘栋梁制作的竹扇又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2009年6月,刘栋梁制作的清化竹扇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他的竹扇获得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中国主业博览会产品金奖。

  刘栋梁说,他正在写一本书,名为《博爱竹子与工艺》,把竹扇的制作技巧都写进书中,别人看到这本书就会制作竹扇,可以让博爱清化竹扇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