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判断,“十三五”时期将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勃兴期。在此背景下,能否加快营造适应新兴经济业态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新常态,壮大新业态,寻找新动力,成为经济转型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
当前,尽管经济增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在各项政策推动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下,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等一个个新兴经济业态蓬勃兴起,动力强劲;借力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大量传统产业主动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由新兴经济业态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被一些学者和专家称为“最典型转型”。
今年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去年,全市电商企业达1645家,交易额545亿元。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焦作(中站)物流金融港等8个重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4A级物流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物流示范园区2家,快递业务增长70%。虽然新业态体量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尚小,但这些新业态展现出的发展活力,已成为我市及企业新一轮转型发展的“金钥匙”。
更为重要的是,在“新经济”的倒逼转型下,“老产业”也必然会谋求新生。一提到传统加工产业,人们的印象就是遍闻机器声,厂区内到处人头攒动。事实上,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推动下,传统加工产业也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过程。比如在河南中轴中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其机加工车间通过流程再造,一条S形加工单元生产线上的工人由原来的17人减少到8人,生产效率的提高确保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业态发展也有诸多不适应的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为其提供软环境支撑。用大项目带动突破关键技术,进而串起产业链级别的新业态,被业界认为是推动新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受到关注的新业态仍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应用上的表现,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潜心培养行业的核心技术,培育具有引导作用的创新工程和项目。为适应创新创业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业群体从“小众”到“大众”,创业理念从技术供给到需求导向的大趋势,政府还需要有选择地扶持一批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众创空间,进一步发挥这些平台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业态发展还离不开资金、政策的支持。目前新业态以轻资产居多,难以获得财政、金融等政策扶持。政府购买、行业优惠政策等扶持手段也往往局限于现有行业目录和传统领域,新业态企业因行业归属不明晰而无法享受相关扶持政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涵盖也不可能随着新业态的不断出现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总会有一个滞后期。但在滞后期内遇到新生事物时,政府各部门还应多想办法、多总结,尽可能给予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