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里
我生长于皖北乡村,小时只从目不识丁的祖父、外祖母和母亲那里听过一些民间故事。小学赶上“文革”,古代诗歌被当作“四旧”打入冷宫。直到上初中,才从语文课本和课外书中读到古代诗歌。记得当时在集镇的书店里买过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绝句三百首》,时常翻看,很喜欢徐俯的《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水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还买过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翻了翻,看不懂,就丢在一边了。
高中是在离家几十里的东邻镇上读的,有时周末要步行回家取钱粮。为了消磨路上的时光,便诵读随身携带的《千家诗》,以至于其中的很多篇章都能背诵。印象较深的是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欣赏韩愈《早春》诗中的佳句“草色遥看近却无”,非常佩服作者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大学本科读的是中文,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古代诗歌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研究生读的是唐宋文学,主要研究李白,认真研读过他的所有诗歌。围绕李白写有三万多字的硕士论文,以及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数篇论文;撰写的两万五千余字的人物评传《李白》,收入与人合著的《六大诗人传论》一书。
小时爱看连环画,稍长又喜读小说。作文一直写得挺好,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作为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就渐渐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大约从高中开始,我就在课余写一些诗歌、散文和小说,参加工作之后也一直没有间断。
攻读研究生期间,大约是2001年,讲授古代汉语的郭芹纳先生,用简便易记的方法教会我诗词格律。可能是有畏难情绪,当时并没有将这些知识用于创作。直到2009年上半年,在认真研读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的基础上,我才结合自己掌握的诗词格律知识,开始尝试创作合律的诗词。我把自己写的诗词通过手机发给导师曾志华先生,他读后鼓励说,自己动手写比研究他人的诗歌更有意义。于是,我就这么一直坚持用业余时间来创作诗词。
本书中的228首诗词,是从2009年开始创作的近300首合律诗词中遴选的。我供职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校坐落于豫西北怀川,南眺滔滔母亲河,北依巍巍太行山。书中作品或写于黄河与太行之间的谋食之地,或写于畅游海内外名山胜水之时,因此将诗集名之为《河山行咏》。
(《河山行咏》,朱雪里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